心情随笔旅行散文

乌镇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113人  薛紫夜
乌镇

从南通市向南,经沈海高速、常台高速,两个半小时后,便能抵达乌镇。即便临行前脑海中勾勒出了“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白墙黛瓦”的水乡模样,却仍然被乌镇的魅力摄住了魂。

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乌镇仍然保持着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以河成街,街桥相连,沿河筑屋。因而,走进这里,迎面而来的便是一种淳朴、恬静的感觉。正如陈运和在其《乌镇剪影》的诗赞美乌镇是:“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

乌镇的水是灵动的,也正因这水的灵动,让乌镇有了灵魂。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上桥下桥,便成了乌镇人的茶余与饭后;上船下船,便随着乌镇人的进进出出;到了夜里,更是倚着一湾波光,把天上月水中月荡漾进了心房。

临水的一边是深深的通廊,心事一般的悠远彷徨,总让人疑心远处会有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娉娉婷婷地倚靠在长椅上,看着眼前的舟子,一路从杨柳浅渚、圆桥木舍中飘荡而过。正是印了长椅这“美人靠”的名字。在后面便是明净、妥帖的石板路了,路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青石从巷子的这头延伸到那头,铺满了古镇的大街小巷。据说这些青石是有历史的,他们伴随着镇子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乡人的悲欢离合。踏在这样的石板上,感觉每步都踩着历史,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

六千多年前,就有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河流冲积形成色深而肥沃的积土平原,也带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春秋时期,它地处吴越边境,成为"边防要塞"。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它都屹立不倒,焕发出勃勃生机。

乌镇

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此后数十年,借助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乌镇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将中国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东方生活的传统精髓推向世界。

为了避开有些汹涌的人潮,我们将目的地设为古街南栅。与梳妆齐整的东栅、西栅相比,南栅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如不刻意修饰的村姑,让人觉得更加原汁原味。

那些曾极尽风光的商行店铺,仍毫不羞涩地敞开发黑的门扉,固守着自己。路过某扇门扉的我,停下脚步,慢慢品味,竟禁不住一阵狂喜,这不就是我寻找多年的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吗。

那些被倒映在河里的白墙青瓦,如果是洁白纯黑的,也就没什么味道,触动人心弦的也许就在于它白得斑驳,黑得陈旧,让人在视觉上直接体味出岁月的痕迹。那厚重的门板,只要微开半扇,或欠一个缝儿,就能从外面看到里面的老旧时光。还有上面刻着字的青砖墙,上边的白色墙皮一块块剥落,如艺术工场里的作品。

小巷很窄,两侧店铺林立,不少居民兜售着零碎的旅游纪念品,偶见一家茶馆,里面居然坐满了喝茶聊天的老人。有老奶奶想打发寂寞,便开一扇朝外的窗,向阳面矗上一台缝纫机,“哒哒”地做些手工艺品。婴孩鞋样的挂饰是辟邪的祥物,我忍不住掏钱买了一双。

年轻人早就搬出去住了,剩下一帮老人留守祖居,他们倒也乐的清净,搓搓麻将、晒晒太阳、聊聊天,不紧不慢的生活着,就像过去的几十年一样。

留住古老,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是这里的人,却很善于留住从前。

乌镇

他们把岁月裹在味道里,用白米、白水和白面酿成的三白酒,闻一闻便是醉人的。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色的团子,看一看也是香糯弹牙的。定胜糕形状乖巧,颜色绯红,即便不尝,也能感受到那从中升腾起的美好祝愿。而乌镇的菜系,更是隶属中国四大菜系中的江浙菜,讲究清、鲜、脆、嫩,注重原汁原味,让不少老饕赞不绝口。于是,酒香、糕团香、饭菜香一同构成了热气腾腾的水乡记忆,将时光定格为一帧,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小巷深处是张同盛宅,这古时的“豪门”如今已经残破了,马头墙上爬满了藤萝,雕花窗棂看上去也油漆斑驳。但一方阳光落在天井里,古旧的砖雕门楼一瞬间显得耀眼了。我们似乎仍能透过时空的阻隔,触摸到它们曾经有过的繁华。砖雕的精美,寓意的丰赡,让人忍不住要倚靠着松动的落地花窗留下一个笑靥,在幽深的过道里回眸凝望。这是故事深处的高屋华堂,一句句戏文镌刻在断垣残壁,在模糊成一团的光晕中再次复活。仔细审读,你触摸得到门扉上“闭门静居琴书自娱”的描金题刻,会在从两道茧洞门下、旧冶坊前穿行而过时,瞥上一眼促狭的天际线。

这就是乌镇啊,犹如弹筝,拨动着旅人的心弦。它是吴越民歌里铺陈开的迷离,墨色的顶,玄色的边,在乌蓬上笼罩一层印花,在流水上把心事旖旎成圈圈涟漪。于是,只看一眼,我们便醉了,留宿在烟柳画舫,眼波与烟波一道儿流转,流溢着吴侬温婉的古风。醉了,也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