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

生而为何?---《无问西东》中潜藏的瑜伽哲学之道 |瑜伽观电影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共童成长de文婷

    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这位最了解中国的伟大印度圣哲,面对中国一流高校的莘莘学子,在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并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发出了此声嘶力竭之问:

“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并作为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们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你们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精神究竟是什么?”

        这距今几近百年的提问,在现时代仍然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个画面,重现于最近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中。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是《无问西东》电影中的开篇之问。

       我们人,就像一个被抛向人生战场的兵卒,这是一场没得选择的战役,还没有准备好,便吹响了开战的集结号。

       人生的战场分为两个:一个是人事,一个是人心。被卷进时代洪流中的渺小的人,在激战中,有的奋起反抗,有的随波逐流,有的退让逃避。不论是步步为营还是节节败退,当下一个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所有的生死荣辱,亦将退出剧幕,一并入土。但唯有精神生生不息,余音绕梁,直至今天。

       印度伟大史诗《薄伽梵歌》便是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战场圣典,英雄阿周那面临人生的至难选择,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一触即发,循法担天命职责,还是遵道求个人解脱,二者只能择其一。在此两难境地,至尊主克里希那向他传授瑜伽之道。

       瑜伽是从印度上古吠陀根基生长出来的生命哲学,东方文明一脉相成,瑜伽之精神内涵,有着强大的现世意义,并且与儒道义理有着深切的相通性。《薄伽梵歌》向世人展开了瑜伽的浩瀚画卷,或可作为解答人“生而为何”之天问的回应。


1、生而为真 --- 智慧瑜伽之道 --- 吴岭澜 

       电影中,1923年民国时期的北平,五四之风迎来新青年,每一个学生都想要投身于实科的研习中,一部分为救国之义,一部分也为世事之俗。清华学子吴岭澜,原以为读书仅出于一己之心的平静,经校长梅贻琦一问,便陷入深深的思索当中。梅校长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换一个说法就是“生而为何”?

      泰戈尔1924年访华,正值迷茫期的吴岭澜有幸聆听了大师的演讲: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不要理会那恶俗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本着于那惟一的标准,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

       于是,吴岭澜找到了心中的答案---生而为真。 

       智慧瑜伽Jnana Yoga来自词根“Jna”(“去认识”),那是一种无畏的精神探究、彻底的智慧寻求,是指对宇宙真理最根本最清澈的询问和洞见。智慧瑜伽是对存在现象背后真实本性的寻求,探索这肤浅、短暂、虚伪的世相面具之下究竟为何。印度人认为最真实的大梵本性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一旦自性被点亮之后,脚下的路便成为阳光大道,心灵也将变得强大而深厚。

生而为真

2、生而为善 --- 行动瑜伽之道 --- 沈光耀

       1938年抗战时期的昆明,三校组合成为西南联大,在云南黄土高原上搭棚建校,在炮火连天中继续学习,然而战火却毫不留情地碾压手无寸铁的师生百姓。

       清华学子沈光耀,是出生三代武将世家的后人,举手投足儒雅博学,连仆人都能文能武身手不一般,本来可以享有光明的未来,享受人生的乐趣,然而在国情危殆将倾之时,在母亲面前跪拜一字一珠背诵家训之时,在眼见身边同族至亲相继死于炮火之中时,光耀深切思考生而为何?

       国家危难,民不聊生,国之痛乃切肤之痛,民之泪乃自身之泪,怎能弃水深火热于不顾,苟且安乐之幸福又何言幸福,怀着悲悯与同情,他选择“生而为善”,加入到空军中与日作战。当穿上那一袭军装之后,便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每训练结束之后,都从空中抛下食物给山村中的孤儿,在与日军殊死搏斗中,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滑向敌军军船,英勇就义。

       行动瑜伽 Karma  Yoga,“Karma”一词来自于印度梵文词根Kri,即“去做”,行动瑜伽充满的力量与勇气,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无私与弃绝。要放弃本来不曾拥有的事物尚显容易,但要放弃本该拥有的美好未来,选择崎路坎坷实属艰难。行动瑜伽教会我们在至深的宁静中同时显有最强有力的行动,并且在最伟大的行动中,抵达至深的宁静。《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告诉阿周那,瑜伽就是“一视同仁”,生死一体无别。行动瑜伽将生命看做是一场告别演出,全然无我地、投入地演好自己选择的角色,以平静之心接受剧终,华美落下帷幕。

生而为善


3、生而为爱 --- 虔信瑜伽之道 --- 陈鹏

       1962年特殊时期的中国,局势紧张。国人思想披上了镣铐,怯懦焦虑,活在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之中,带着虚假的面具。当每一个人都不可免俗地将自己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与主流整齐划一时,清华学子陈鹏择心之所爱,想要照顾另一个人一生一世。

       然而那个时代却容不下一个另类的声音,当每一个人都坚决地与反叛分子划清界限的时候,陈鹏却再次奔向她,尽己之力救她、照顾她、爱着她。如果要问陈鹏生而为何,他的答案是“生而为爱”。

       这是一个爱的信念,因爱而让生命有了希望,因爱而被赋予了莫大的勇气。爱是彼此的护佑,爱是心中的神,毫无利己之心地服务和记挂着爱,于艰难的生活中升起平静和喜乐。

       虔信瑜伽Bhakti Yoga的核心是爱,一切行为如果渗入了爱,整个行动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因为爱,使得所有委屈得到抚慰,苦难也受到祝福。在命运魔鬼般的胁迫之下,陈鹏用爱托住了王敏佳,他用“核”来形容爱的巨大推动力,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生而为爱

      智慧瑜伽 是“问”的瑜伽之道:充满了对生命的追问,对俗世的拷问、对真心的自问,从而因“问”而将对生命的层层疑惑拨云见日,因问而升起平静心、智慧心、超脱心,不论何情何境,再也不能动摇对绝对真实的捍卫和守护;

       行动瑜伽 是“无问”的瑜伽之道:以去除私我去行动,结果已然不再重要,选择超越于对错生死之上,一己之行倘若能有助于人间世道,便不枉此生,从而升起了大无畏的勇气,以最强劲的意志力,行无执之行动;

      虔信瑜伽 是“爱”的瑜伽之道:爱是每一天每一念,时时与心中挚爱相连相接,爱是“问”与“无问”和合的道路,是生命意义的最终归宿,自爱出发的便是“至真”与“至善”,心中所爱是此生唯一的答案。

       “问”在于对生而为(wèi)何之拷问,“无问”在于对生而为(wéi)何的接纳。

       影片的开始与结束都是2012年的张果果,在百转纠结中,最终选择了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不知是巧合还是导演有意为之,四位主角对生而为何的思考,都安排了同样的镜头,为生命打开一扇别样之“窗”

吴岭澜 沈光耀 陈鹏 张果果

       亿万年来,宇宙都在孤独而又热情的等待每一个探索它的勇者,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无数的“问”,答案便是那五味杂陈的人生之路,除了面对,我们别无他选。

       中国和印度乃至世界,在至真至善与至爱的向往与追求中,又有何别呢?

       历史上,泰戈尔有着两次访华,一次是1924年广受欢迎,盛况空前,而1929年却保守冷落。短短五年,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发生着高速裂变,泰戈尔不知疲倦地宣讲他那博爱、宽恕、和平,传播他从印度上古文明中饱受哺育和滋养的‘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却遭到排斥和讥嘲,被认为是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和美酒,无产阶级却只能一味流汗流血。 这位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圣人, 他和平的声音在今天再次被中国乃至世界听到,足以证明不论哪个时代,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上的支撑。

       影片最后,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和面庞一一出现,每一个人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每一个人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都熠熠辉煌。大学,是一个国家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地方,其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家国命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传递的精神风骨,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展现。这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青春的颂歌,同时也是对时代精神复归的呼唤。一个大学、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哺育出的伟大的人格,淡定从容、无执无私无畏、心怀家国天下。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那个时代精神的繁盛与高贵,正是泰戈尔当年口中那“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被印度文化哺育长大的一代文豪对中国有着极高的希望与嘱托,中印文化有着深入骨子里的一致性,他说:

      “你们必得知道,若想自免于最大的侮辱,免于遭受蔑视和弃却,就应当拿出你们民族本有的光亮来,加入到世界这个伟大的灯会,参与世界文化的展览。”

       当今社会,世人都在忙于功利与自保,功利主义侵蚀人心,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岁月磨去了我们好问的灵魂,中国的大易精神流逝,成为懦弱者依靠和仰仗的残食,勉强刷着存在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作为正值芳华的中国学子,更应该有着飞扬的青春和不羁的灵魂,尽一己之力,让世界相信尚有真理。

      瑜伽不是垫子上的花拳绣腿, 听从己心,行己所行,爱己所爱,这是瑜伽的真谛,是中国民族本有的光亮,是世界至高真理的奥义,生而为此。



文婷(微信ID:39786793)

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本文作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