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成长记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工作三年半后,是时候该调整节奏了

2017-11-04  本文已影响129人  曹将

01

张华并不觉得自己被周立差,他有三个理由:

每次提案他花的时间都更多,资料也更为详实;

他每天都比其他同事更晚下班,这个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他的学校比周立好。

所以,当周立收获的赞许比自己多的时候,张华心里完全是地动山摇。

张华和周立同一年进的公司。在经历了早期和睦友善的相处后,两人都慢慢发现对方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张华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工作刻苦,匠人心态,每件事都要追求完美。

对比起来,周立就有点,怎么说呢,就像我们以前班上成绩十多名的同学,要说不努力也不对,他也总能做到 80 多分水平——但也不是那种精益求精的人,这就像他的座右铭:完成就好。

第一次汇报工作总结的时候,张华以脱稿的姿态,完美地演绎了一场职场新人的华丽亮相。

周立则顺利地演绎了什么叫做「相形见绌」,但他也打了个哈哈,承认了自己的不及他人。

02

张华觉得有点不太对劲是三个月后。

那天刚好是同一批人转正的时候,周立组织了一场小聚,碍于群里大家的盛情,张华也确实难却,最后还是来到了公司附近的火锅店。

但来了不久他就后悔了。

这批小伙伴要说认识,是认识;但平时大多时候都是工作来往,点头之交,找不到太多话题。但周立似乎就如鱼得水,对着左边聊完,马上转身给向右边。

「他真是个老油条。」张华在心中默默地念叨,然后把刚刚烫好的毛肚放进油碗里。

这种不对劲慢慢由小火苗开始燃烧。

一次外出调研,他们来到江西南昌,目的地是红谷滩的万达广场。

张华和周立被分到同一个小组。周立拿着提纲直奔一楼的服装店,跟老板侃侃而谈。而张华却有点不知所措,站在一楼人来人往的过道里,实在不知道找谁说什么。

那天晚上统计,周立访谈成功了 10 个商铺,张华的数字是 2 (他编的)。

后来公司安排,两人到不同部门轮岗,接触的时间就少了。

03

半年后,火焰升级为火山,是活火山。

这时他们刚好轮岗结束,回到原部门做总结。张华突然发现,周立这段时间竟然做了这么多事: 5 个项目,还参加一系列部门或公司的活动。而自己,却只有 2 个项目在身。

当然,领导也给了他认可,毕竟质量确实更高。但在他看来,周立收获的肯定似乎更多。

这让他心里确实很不好受,但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于是嘴角扭曲出一种奇怪的微笑。

并也跟大家一起鼓掌,只是没那么大声。

04

故事说到这,我们告一段落。

我们身边有太多张华或周立这样的人,或者说,我们自己或多或少就有他们的影子。

两种类型,对应着三种不同的逻辑。

第一,完美主义 VS 完成主义。

张华是追求完美的,决不允许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出现。这样的人很努力,也很累。加班多,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社交生活。

但每一次亮相都是闪耀。

周立仅仅希望自己完成到八成就好。因为事情那么多,总不可能尽善尽美。工作的目的不就是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省下的时间看看美剧多好。

第二,线性思维 VS 立体思维。

张华追求的是工作本身的绝对出色,就如同读书时,考试第一就是自己的使命。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决定自己生涯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变量。

周立则不同,和朋友吃饭也挺好,建立点人脉;参加点公司活动也不错,在其他场合展示自己。人本来就应该多方面发展,而不是吊死在一棵树上。

第三,竞争理念 VS 共创理念。

张华认为人和人终究是敌人。你好就意味着我没那么好,那我以后的路可能就会被你取代。

周立更偏好于共创价值的思维。你好了以后,那我跟你做朋友,以后你也可以带我好,那不是更好。

05

早期的我会更偏好于张华。

我想这确实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毕竟它太强调竞争,对分数对排名执着的追求。

但现在,我会希望自己向周立靠近一点。

最近在看《孙子兵法》,里面有句话印象最为深刻: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网上有很多种阐释,个人比较偏好华杉老师的解读:

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埋伏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奇兵出其不意,在战斗中打乱敌人部署,是制胜的关键。

如果把「兵力」比作「精力」,其实也能说得通。

人和人的竞争,终究不是单线条的竞争。

所以,在精力分配时,永远要留出一部分,补充其他维度的实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做出一定的取舍,在核心环节保持完美,在非核心领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自然腾出了一部分时间。

其他维度实力中,重要一点就是链接力。这意味着自己必须要保持共创思维,带着共享的理念来沟通,这样眼神便由锐利激进,变成了平和真诚。

交流才能变成交往,最后变成交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