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那点事(2):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2950/554994f9bd4d5b35.jpg)
周朝的第二个特点,是一个部落对多个部落的征服,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占领。这个事情在近代世界史上称为殖民,即 colonisation 。中国的历史学(包括相关学科如文字语言学和当代的田野考古学),往往都忽视了这个基本要素。
殖民的例子,从古到今有很多,比如希腊的殖民,罗马的殖民,英法西班牙在各大陆的殖民,当代以色列的殖民,女真部落在清朝的殖民。殖民同世俗意义上的统一不是一回事,也同侵略不完全是一回事。
这个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殖民占领,确切地讲是西周的特点, 它是礼制的产生背景, 到了东周特别是春秋末期就已经不是主旋律了。这也是礼崩乐坏的周文疲弊的社会原因和背景。
如果了解周的西殖民特点,对于语言文字的发展(比如雅言),政治制度的发展(礼制)和道德的发展(比如君子),以及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等等的认识,就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诸侯
天下朝见天子的诸侯,既殖民总督, 原本出于讲同一个语言,吃同一种饭,有着同样利益的同一个家族的人。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是一家三个男性的后代,即爸爸文王的后代,哥哥武王的后代和弟弟旦旦的后代,加上一个世世代代的老娘舅姜太公的后代。
君子
君子这个概念也产生于这种殖民现象,类似欧洲贵族, 是殖民者中的贵族。虽然后世这个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他都免不了等级制度的烙印,是一种精英主义, 他将自己或他人在精神上用等级区分开。精英们自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务,吃瓜群众是不管这些的。
不同的声音: 君子是一种自己看重的价值观。是大协和中有担当责任并自律儒道文化下理性的正气人。
诗经
诗经,分三部分,其中两部分都是教训互勉这个家族内部成员要小心瑾慎,努力勤奋,关怀外人,原因也在于这个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殖民统治。''
剩下的三分之一,是这个家族集团对外人小心翼翼的观察。
周人的哲学概念
周的殖民同清有很大差异, 是一个部落对多个部落的征服。周人面对的是习俗差异很大,大大小小的各种群体。元同清征服的是几个大版块。周人面对的一锅不均匀的面条饺子米饭蔬菜的乱炖。
在这种情况下,周人整理总结出了好几个哲学概念。
- 天命,社会发展的大格局。
- 德,leadership。
- 卦建礼制,等级扩散的人与人不平等但有序的关系。
- 孝,对于老团队的继承和尊重,目的为了保持后来的质量一致和风格统一。
- 悌,家族内部同年龄层的团队的合作互助。
- 仁,本民族对所有外族人即天下人的敏感和理解。
- 国,被占领土的武装居民点。
- 我,指本族人的武装力量。
- 君,指家族中的领导,能动手又能动口,指挥。
- 史,指办公厅秘书。
- 庙,政权所在地。
- 宫,上档次的住房。
所以最高决策是在庙堂之上,决算于庙堂之上,胜于千里之上,这个概念早于朝廷的概念。
这个时候有庙堂之争,而没有宫廷之争。 - 文王的后代叫昭,武王的后代叫穆,旦旦的后代叫胤理想的设计是这些人轮流指挥,但并没有执行下去,只留下了一个葬俗。后来的朝代帝王陵是左边埋一个,右边埋一个,叫文昭武穆,但都是嫡糸,并沒有轮流执政,但沿用了这个名词。
周朝的故事很多很多…
雅言
不同的声音: 分封到鲁国的人,他的后代是讲鲁音呢还是原来的家族音 ?我觉得是讲鲁音。第一代人,回到京城的时候,大家能够听得懂。第二代第三代,也许还可以。第四代第五代,我觉得完全本地化了。所以,你前面说的家族语言,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这个不太一样,因为是殖民而不是融入。
猜测应该是先讲周语,之后会变化,到孔先生的时候,只有学者型人物还䏻部分的讲雅言。这就是论语中记载的,子所言诗,书皆雅言也。就是说孔子还能在诗课和书课上保留讲雅言的传统。成了书面语,不完整了。
语言和发展是双向的。既有由分而统的现象,也有由统而分的现象。更多的是交叉感染。不能同意以洛阳话和福建话说事的理论,包括广东话的理论,都是戏说。
越是现代越要读经典的原因,大数据的时代要谨防伪知识,因特网的时代,知识廉价,假东西多。而经典是经过浴盆曲线筛选的,可靠性高。
比如上面那篇文章,假冒《尔雅》之名,却捏造《尔雅》的内容。还有那篇用基因来讲人类变迁的,引用一小部分基因的成果报道,然后塞入大量杂凑的历史。不一而足。
弘扬中国文化需要清清楚楚的弘扬
批判中国文化也得清清楚楚的批判
————— 2017-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