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其实是一场自我修行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晴
我在北京陪伴女儿两年后回到家乡,前几天又把女儿从家乡送到中山大学去,从此她的世界和我渐行渐远,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大部分时间通过网络有所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就只有假期了。她拥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着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此,她不再像以前那么需要我了,这个时候我变成了留守妈妈,这让我感觉到一份孤独、无助。
而伴侣也似乎与我渐行渐远,这两年我们聚少离多,他沉寂多年的爱好似乎在中年的时候忽然被唤醒了,他宁愿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钓鱼等,也不愿陪着我出去游玩、逛街之类的。每一次与我同行似乎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精力,都是在为家庭做出巨大贡献。不过夫妻也应该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毕竟热恋期中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不可能长存于经年累月一起生活的夫妻之间的。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业、生活,需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人生坐标,否则你就会迷茫不知所措。如果女人迷失在孩子和老公的世界中,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爱好,只是拥有的是岁月的沧桑、洞察秋毫的世故和一颗饱经风霜的心灵,那么,这个女人的生活如一团乱麻、乱七八糟,她注定是不幸的。所幸我还不是这样的女人,我在独处的时候还可以读书,还有喜欢的文字陪伴我,而且我还没有失去爱的能力,友谊也常常隔着屏幕陪伴着我。
其实,友谊也像一株幼苗,需要用真诚、坦荡、时间、精力去呵护,否则在亲人远离你的时候你又怎能有朋友眷顾呢?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相互不太熟悉的人能够成为朋友都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比如基因的契合、免疫的互补、性格的迥异、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语言等等都是让大家能够心意相通、携手同行的原因,但能不能走得长久可能就是信任、包容、宽厚,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共同成长。正因为有朋友的陪伴,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孩子、老公拥有自己的世界而远离时,我依然拥有一个和朋友共同构筑的精神世界。
我有位朋友对于婚姻就不是这样看的,一开始她就把婚姻当成自己的“长期饭票”,指望自己不必辛苦工作,只需要当家庭妇女就能过上丰衣足食、幸福美满、自由自在的生活,她天真地以为婚姻能够改善她糟糕的生活状态,丈夫能一直给她提供稳定而舒适的生活。不曾想婚后面临更多的家庭矛盾,各种生活琐事缠绕着夫妻两人,房贷、车供带来的经济压力,婆媳矛盾产生的精神上的压力,朋友在婚姻中面临的艰难比职场中更甚。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自己不能把日子过好,也不可能和别人过好日子的。如果总想靠婚姻来拯救自己,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半身上,终究吃亏的还是自己,最后一旦婚姻走向死亡,也只有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一切的苦痛都得自己承受。
《我的前半生》里说"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以为的、今生今世的避风港,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庇护所。”婚姻从来不是避难所,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配偶身上,注定是一场灾难。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了,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愿意在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
每个人在婚姻中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另一半,势必会引起他的不满和愤怒。到头来,大家都不开心,婚姻自然不幸福。婚姻到最后不过是我们换了个身份,自己和自己过日子罢了,过得好不好全靠自己修行,与其把另一半当成自己的医生,倒不如自己修炼,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变得强大,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的扶持。
哲学家阿兰.德波顿曾说过:“婚姻中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浪漫主义观的误导。”浪漫主义观让我们相信,我们会遇到一个完美的伴侣,他可以解救我们的贫穷,驱散我们的孤独,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快乐体验。实际上,婚姻中的鸡零狗碎,不断的争吵和摩擦让浪漫变成了满地鸡毛。
年纪越大,对于婚姻的看法就越现实,浪漫只适合于爱情,而婚姻里都是柴米油盐的现实。我们不能指望在长久的婚姻里还能耳鬓厮磨、浓情蜜意,降低对另一半期待,对内提升自我,生活绝对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你可以发现原来你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的;你可以拥有一个独立、自信、强大的自己。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指望,即使从法律上受到保护的夫妻关系,也做不到一方可以完全依赖,不管在什么关系里,即使再亲密,都需要独立生活,拥有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喜欢的兴趣和爱好。越是在婚姻里,越不能死死地把对方拽在自己身边,越要给彼此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大家都活得轻松和愉快。
把婚姻当成一场自我修行,好好经营自己,好好修炼,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自己足够强大、足够成熟,自信且自爱,才能与另一半并肩前行、共同成长,才会在生命的旅途中一路欢歌,这样的婚姻才会美满,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