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曾奇峰——潜意识30课
时间戳:2020/3/3-4
你可以收获:1个人物—曾奇峰,n个心理话题—句子都摘自他课上戳到我的内容,1次与内心的对话和思考—有条件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又把我狠狠甩在起跑线上了,1个课程—课程链接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而一个人的人格,事关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精神分析总是和原生家庭搅在一起
我们的文化传统要求孩子成龙成凤,如果成不了龙凤,抑郁就是自然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环境制造了太多的孩子们之间的自恋型竞争,那些在竞争中失败的人,也只能逃入抑郁之中
有人一遇到麻烦事就睡觉,这是形式上的退行,这跟婴儿一样,因为婴儿大多数时间处于睡眠中
投射是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冲动或者愿望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身上这些东西,他宁愿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些东西。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时,有两种投射,一种是关于智力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表现出的丝毫迟疑(其实可能是在思考),就认为是孩子笨的表现,父母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催眠般的投射,会真的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笨。另一个投射是关于学习态度。服么本身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懒惰视而不见,并把懒惰投射给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懒惰很有鉴赏力
投射跟安全感有直接关系。安全感越低的人,内心“杀人放火”的欲望越强烈。发信自己是否在投射,就是察觉一下自己对他人什么特征敏感。一般来说,我们会对自己有的特征敏感。在不产生现实麻烦的前提下,投射可以使世界显得如我所愿。这其实包含让我们可以愉快地活下去的诗情画意
他们儿童时代,只是被当成生物学的存在,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而没有条件或者上一辈人没有愿望,把他们的孩子们当成心理学的存在,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比如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精神分析的任务是:让所有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因为工作忙,所以陪孩子的时间少了。但在潜意识层面,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因为要减少跟孩子的情感链接,所以增加了工作时间。这样的理解,会让很多人恼怒。为什么要通过工作隔离跟孩子的情感?其中一种:也许你自己的童年也被太忙的父母忽略,你爱你的孩子,所以你也想你的孩子尝尝你童年的味道,你想把他变成能够很好地理解你的人。这样做的动机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但是,这是不健康的、没分化的爱。健康的、分化的爱,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
父母跟孩子的话题减少。很多父母智慧跟孩子谈学习,学习成为了隔离他们情感的又高又厚的墙。孩子无数次试图通过谈别的东西突破这堵墙,但父母很快就会把话题拉回学习上
她说从小开始,每当她在外面遇到什么麻烦,不仅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反而会遭到他们的各种指责和惩罚,对她来说,外面的事都不是事,背后的事才是事,才是创伤
如果父母人格层面有多度控制得倾向,就会不自觉第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的失控。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这可能打压孩子以下能力:对环境的敏感和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地方。否则,就是邀请了他参与,又不让他参与,使他陷入双重束缚境地。这是制造严重精神障碍的环境的特征。过度控制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怎么着都不行
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他的超我过于严厉,所以使他随时处于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的紧张之中
让孩子拥有秘密,是他们长大的前提和证据。除了事关孩子被虐待、自杀和杀人的“秘密”,父母不可以看孩子的日记、微信和QQ记录。你侵入孩子的私人领地,会在以后他被别人侵入时觉得理所当然
不理解孩子,本质上是不愿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都理解。一个事业有成中年男人对我又愤怒又哀怨地说,我实在不知道我16岁的儿子在想什么,要什么,干什么。我回应说:以你的广泛阅读、丰富的江湖经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你自己在那个时段走过,你竟然不知道一个小你二十多岁的小男孩在想什么?如果他是你的敌人,你会让自己不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吗?所谓代沟,是在为情感隔离找理由,它代表人在理解他人上的懒惰,而不是事实。人性从有文字记录算起,并没有什么改变,所谓的代际差别,就算了
不要太多地用对和错、好和坏来判断孩子的言行,也不要使他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他所面对的人和事。过于在乎对错,是人格停留在4岁前的发育水平上的表现
女性如果总是要男性待在自己身边,不允许他出去工作、找哥们儿玩等,就是“反人性”的;而男性过多工作、太频繁跟哥们儿聚会、外出几天没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也是“反人性”的
我们的一线战士在灾区流汗流血,甚至可能献出生命,媒体报道他们吃的是冷水泡面硬面包,大家都很感动。但为什么不让他们吃好点?人进去了物资进不去?全国筹集的亿万物资都到了谁手里?
早年关系中如果充满不确定因素,比如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冲突、缺席等,这些都是人际环境的地震、海啸,孩子不可能感到安全。尤其糟糕的是,这些不安全感会渗透到人格层面,结果是即使长大后在安全的环境中,仍然会感到不安全。童年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命运
父母会有很多情绪,好像生生气、大吼几声就可以解决问题似的。还在学到了这一招,以后会对所有人事用这一招。情绪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麻烦。学习用智力而不是用情绪解决问题,才能成为孩子可以模仿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