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的“盐场遗址”和“二爹捞塭”


文教河经过兜兜转转,流过了文教桥和桥下游的三个港湾,漫过了横旦于河上的坡柳水闸,在缓缓流入八门湾之前,遇上了从南海涨潮而来的海水。一阵热烈的拥抱过后,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潮汐现象。使得两岸河堤外的低洼处变成了半咸半庶的沼泽地。当地人称这片沼泽地为“咸正崀”,得名于崀水半咸半庶(淡)的意思。这也是“咸正”村名大概的由来。
这片由沼泽地组成的海峎,经过海水和淡水长期的交替浸泡,形成了一片盐碱地,既种不了稻,也栽不了果,倒成了产盐和养鱼养虾的绝佳场地。于是,勤劳的立新人,便在这片沼泽地上造出了一块块盐田和一片片养鱼养虾的“鱼塭”。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讲述着一个关于“二爹捞塭”的故事。这个故事与“竭泽而渔”具有相同的语境,却又比“竭泽而渔”有趣得多、丰富得多。是立新人“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的生存之道。也是立新人勤劳致富的密码。更是立新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写照。
1、走进立新盐场遗址
说到“二爹捞塭”就得先说说立新人祖上经营了许多年的盐场,因为后来的鱼塭有一部分是由废弃的盐场改造而来的。几乎占据了整个“咸正崀”鱼塭面积的四分之一。盐场从起到盛,从兴到衰跨过了许多的朝代。见证了食盐从百姓生活的日常到国家战略物资的权力转换,也见证了从私盐变公盐的几番易主。尤其见证了日本鬼子侵略海南岛,盐场被占时民众生活的艰难。以及由符福存等一批勇敢的立新人偷煮私盐,暗中送给抗日游击队,解了当时抗战队伍的缺盐之急,支持抗战、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立新盐场位于一片海水涨潮时恰好能漫灌到的高地上。这片高地横跨溪边、咸正、乐内、堆褔、溪头等五个村庄,全长约二三公里,从北到南,逐渐由窄变宽,平均宽度约一公里左右。总面积约三四千亩。此地平坦而开阔,故立新人亦称它为“山庭”或“盐庭”。 盐场部分预估面积约千亩左右。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年代,这片盐田,曾经是立新人重要副业和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
立新盐场的历史始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最早“吃螃蟹”的人是谁?也无人知晓。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宋代海南岛已有一定规模的盐业生产和官方管理的痕迹(如设立盐场、征收盐税)。居于文教河下游,作为海南岛东部近海地区的立新村委一带,拥有优质的海水、平坦的滩涂、充足的日照,以及渗透性好的沙质土壤,这些都是发展盐业的天然优势。故立新制盐的历史大概应始于元朝或明清时期,基本上与文教祖先从福建沿海移民至此的时间同步。鼎盛时期,整个立新盐场像一片白茫茫的雪景,更像一幅“踏雪寻梅”的中国画。
走进立新盐场遗址,极目四望,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感叹。在许多老人的脑海里仍然回放着,解放初期人民子弟兵在这片盐场旧址上挥汗如雨的开挖鱼塘的热闹场面。
如今这片盐场已变成了半机械化作业的鱼塘,新鱼塘总占地面积约(千 )亩,由新一代有知识的年轻人采用新技术进行饲养和捕捞,并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营销,年可实现销售产值( 几百 )万元。是立新人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在一望无际的“咸正峎”里,随处可见年轻的“二爹”们,用新的知识续写着发家致富的故事。
2、“二爹捞塭”的传说
“二爹捞塭”,顾名思义,此事一定与“二爹”有关。可以说,它是一个在碧波荡漾的文教河边,由立新的“二爹们”(男人)不辞辛劳,在泥水中“围堰成塭、蓄水养鱼”的美丽传说。
相传,明清时期,在文教咸正溪边一带的村庄里,有一位符姓的青年,因族里排行老二,故村人尊称他为“二爹”。后来的“二爹”两字成了文教“能人”的代名词,德高而望重。据说早期的“二爹”知农工、熟水性,还是当地游泳比赛的冠军,“黑秋溪”五百米宽的水面上,他可来回游上几个回合也不觉得累,潜水时气长可达数分钟。因此捕鱼捉蟹是他的拿手本领,也是他最善长的副业之一,不谓是文教河的儿子。
在长期的捕鱼过程中,他发现了文教河上的一个秘密。每年的三四月间都有不少种类的鱼虾,从清澜港过八门湾逐水而上。到咸正崀的塭水里来产仔。然后再洄游到八门湾或南海去生息。于是,经过细细观察,他便有了“围堰造塭、蓄水养鱼”的想法。且凭着“二爹”的一身力气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开始在文教河边挖泥“围堰造塭”,并根据塭的大小设置几处坚固的塭口,控制海水进出的流量。待海水退潮时截断小鱼的退路,将小鱼小虾留在塭里延年生长。待到来年的二三月再泄塭浅水捕捞,或者“竭泽而渔”、一年一造,年年如此。
泄塭捉鱼时“二爹”总是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着汽灯私底下作业,且故意捉大放小留足余鱼。并放出风声允许村民到塭里“拾鱼落”。见者有份,雨露均沾。这一举措一举而两得,既受惠了村里兄弟享受好的口福,也为自己留下好的囗碑,又能通过千人捕捞时扰动稀泥,改善了鱼场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小鱼虾的成长,从而保证了来年的渔业丰收。从那以后,附近村庄的符福存、许声全、符惠良、柳阳等村民,都虚心的向“老二爹”学习“围塭养鱼”的技术,和传承“二爹捞塭”留足余鱼的济世之道,在文教河的沿岸,陆续的围起了:福存港、声全港、惠良港、柳阳港等几个较大的港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时间一长,整个“咸正崀”逐渐变成了一个偌大的天然鱼场,使立新成了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二爹捞塭”的故事从此不径而走、扬名立万。并逐渐形成立新人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逢着每年二月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都盼望着“二爹捞塭”的日子开荤,并借着二月二“坡柳圣娘”的祭祀日,和各村的“闹公期日”聚亲聚友热闹一番。
“二爹捞塭”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立新人顺势而为、资源共享、雨露均沾、睦邻和谐相处的良好习俗。是一个值得点赞的社会风尚。
林道津
2025.07.31日于海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