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一细胞的世界(《思想的演化史》之1)

2020-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孤鹰寒鸦

1、单一细胞的世界(《思想的演化史》之1)

考虑单个细胞存在的世界。这里有一个生命主体,和它生存的环境。

从生命主体的角度看,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二个内容(存在论),就是生命主体和它生存的环境。

同时,这个生命主体还有二个目的(目的论),就是维系生命主体生存的新陈代谢,和保证生命稳定,不被外界侵害的安全。

那么,这个生命体所采用的生存方式(方法论),也就是,吞噬环境里的可食物,和避开有害物和有害外力。

因而,它有认知能力,以使它可以识别可食物,识别有害物和有害外力。

奇妙的是,这种认知带来另一能力,就是情绪,也就是,识别到可食物的时候,生成欣喜的情绪,识别到有害物与有害外力的时候,生成恐惧和厌恶情绪。

为什么认知外在事物的同时,会伴随有情绪的发生?

因为,主体生命力量有限,而且生命力量的使用会带来内在生命的损耗,所以,从节约的角度看,平时尽量减少生命力量的使用,但在需要时,必须即时唤起内在力量集中爆发,以应对可能的危机,这种唤起内在力量的驱动,就是情绪。

当这个生命主体学会了如何识别可食物和有害物,形成习惯后,也就是识别能力固化到行为模式里,之后,它就没有必要学习新东西。因为这个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变化,生命主体没有学习形成其他能力的必要,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如果这个世界永远如此,这个单一生命可以长存,它不会遇到危及生命而不能应对的危险,因而,不会因外物或者外力而死亡。从生命的内在需求看,它也没有必要死亡。

当然,这也必然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因为,如果不封闭,外来的事物,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里面的环境格局。

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因为环境不变,生命适应了环境,可以长存,并且没有学习能力。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生命主体的认知,只针对外部环境里的事物,而不会反过来认知生命主体自己,因为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已经足够实现它生存的目的。世界的演化,不会出现浪费,如果出现冗余,也会在演化中淘汰消逝。

因为没有自我认知,它就没有能力认知自己的情绪,而仅仅受情绪所控制。这时候,这个生命体是个情绪控制的主体。它的生存动力,只有情绪,情绪就成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它的情绪主要有二类:遇到可食物时候的欣喜和遇到有害物及有害外力时候的恐惧与厌恶。

这时候,它应该有了记忆的功能,因为记忆可以节省认知过程中的能量耗费,可以提供有限的预知。比如某一景象或者声音,或者气味与某一食物或者危险相关联。因为这种关联不断出现,就形成了关联性记忆,这种记忆的好处,就是看到外在事物的某种微小的端倪,主体通过记忆,提前预知了接下来会立即出现的情况,如果是食物性的关联,生出欣喜的情绪,它会快速奔去,及早在食物对象逃离或者离开之前,抓住对方;如果是危险的关联,生出恐惧的情绪,它会立即逃离现场,或者做出战斗的姿态和准备。这种即时应对临场情况的情绪,可以称之为在场情绪。

这样,在没有遇到明显的利害关联迹象之前,它也会对即将出现的事物,有所期待。对食物的期待,就是美好的向往;而对于危险的预想,就是焦虑。向往与焦虑,是二种方向相反的期待情绪。而且,事后的记忆,也会使生命体对已经发生的情形,产生向往与焦虑的情绪。这种事前与事后的情绪,可以称之为离场情绪。

再往后,它还会有某种固化的信仰。这些信仰形成了固化的情绪模式,由固化的情绪所驱动,成为难以更迭的迷信。由于,外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是随机的,并不受生命主体的控制,所以显得比较强大,好像有某种更强大的力量在背后控制着环境情况,这样,在生命主体的认知里,就会把控制环境的力量加以神话。比如,某种迹象,必然是令它欣喜的,另一迹象,则必然是有害的。前者来自善良的神,后者则是魔鬼的化身。

总结一下这个单一生命体的封闭世界:

    1)只有一个主体;

2)环境有二类事物:对主体有利的可食物和有害物与外力;这个环境事物的分类基本不变,但生命主体何是遇到有利事物,何时遇到有害事物,以及它们相遇的方式,是随机的;

3)因而,主体有认知外界事物,从而识别有利与有害物的能力;

4)主体无自我认知的必要和能力;

5)伴随认知,产生了情绪,情绪是主体行动的内驱力;

6)主体没有认知情绪的必要和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7)主体没有死亡的内在必要,也有能力防范外来死亡危险;

8)主体形成一定的固化认知模式,就失去了学习的必要和能力;

9)主体的情绪分类:在场的欣喜和恐惧(厌恶);离场的向往和焦虑;

10)对于经常出现的关联事物,和主体无法控制的事物,形成某种固化的记忆,并加以神话,就是迷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