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学历史51——嘉靖倭患与海禁
![](https://img.haomeiwen.com/i5769201/4c104551b5143db1.jpg)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7 世纪改称“日本”。13 世纪以后, 日本一些海盗、商人、武士以及游民等形成海盗集团到朝鲜半岛、中国等地进行贸易, 同时伺机侵掠, 杀人劫货。“倭寇”一词, 最早出现于朝鲜史籍,1350 年, 日本海盗商人侵掠朝鲜固城等地。《高丽史》称,“倭寇之侵, 始于此”。中国史籍最早见“倭寇”一词是《明太祖实录》: 洪武二年(1369 年) 四月,“ 倭寇出没海岛中, 数侵掠苏州崇明, 杀伤居民, 夺财货, 沿海之地皆患之”,倭寇之患起于元末,贯穿整个明代,参与者也并不都是日本人,中国居民也有加入,在明嘉靖时期尤为猖獗,后止于万历天启。如何处理倭患成为明代对外关系中非常棘手而重要的事情,总体来说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两方面来化解危机,一是实行海禁,防止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禁止私自出海与贸易,另外一方面即为巩卫海防,提振军事势力进行抗倭斗争,历史上涌现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抗倭事迹。
明代以前中国并无禁海传统, 唐、宋、元都对外开放、鼓励海外贸易, 明朝初年也不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元初, 忽必烈征日战争失败后, 一些来华贸易的日本武士和商人往往暗藏兵器, 顺利时做生意,不顺利就抢掠,于是,大德七年( 1303年) , 元政府下令禁商下海。明代倭患实际上是元代倭寇侵扰的继续和发展。 “海禁”本身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倭寇的侵袭,尽管在明朝有兴有废,但是所起到的效果却事与愿违,所以关于“海禁”政策的争议也是比较大的。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他们发现倭寇活动较活跃的地方(侵扰次数超过 10 次以上的)均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丝织纺织中心。由此充分说明倭寇劫掠具有较强的经济动机;另一方面,尽管明朝自洪武时期倭患就已经开始,但在嘉靖海禁后,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袭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最严重时期为 1550 至 1560 十年期间,平均每年倭寇侵袭达到 50 次以上。可以说海禁与倭患之间在数学统计的关系上,出现了正向分布,明朝中叶强制执行海禁,倭寇侵袭在 16 世纪中叶迅速增加,海禁越严,倭患逾重;再析,经统计1550 年以后,倭寇对丝织业中心的侵袭要高出非丝织业中心 1.3 倍,而在嘉靖海禁之前和隆庆废除海禁之后,两者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倭寇的侵扰有一定的目的性,海禁与明朝嘉靖倭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经济联系。
明代关于海禁的管理和处罚是比较严厉的,在《大明律》中,有关违反海禁政策的惩罚条文规定如下:“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但为何倭寇越禁越多,倭患越禁越滥?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日本国内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与其将军、大名的政治统治力的强弱有关,另一方面与海禁限制阻碍了正常的国家间商业贸易有关,海禁损害了世代居住在沿海地区以海外贸易而生存的百姓利益。如《漳州府志》相关记载:“闽地斥跷确,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洋舶为家者十而九也”, 而海禁割断了他们的生命所系,进而不惜以身犯险,走上海上走私劫掠的道路。也就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寇,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参与者,日本人较少,中国人较多的情况。隆庆元年( 1567 年) , 当局宣布实施比较灵活的政策, 取消海禁, 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 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可见,海禁好比砒霜入药,有疗效也有毒性,其与顽疾倭患的博弈在明朝将持续近 200 年,执行力度在不同时期强弱不一。严格执行海禁政策导致了嘉靖时期成为明朝倭患的重要阶段的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