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事实疗愈法学习资料(32)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若云的心灵成长

我们所投射的神的形象如果是权威,我们跟神的关系就会体现在我们跟权威的关系上。我们心目中究竟是如何看待权威角色的呢?其实,权威角色的另外一个外号就是混账王八蛋。在这个世界上,团体里面有一些领导者,他是处在一个一代宗师、一代教主的位置。哪儿有教主,哪儿就有信徒,可是,天底下没有一个教主不是在被他的信徒虐待的。

信徒自以为在努力巴结讨好这个教主的同时,其实他很多事情让教主气得半死。教主和信徒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你奉他为权威角色的时候,其实你对他的看法就是一个混账。因为只有一个混账才会这么权威,只有一个施暴的老公,才会让家暴妇女害怕。

当我们把对方当成权威角色时,一些很普通的事情,很普通的沟通,都没法发生,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敢叫对方去做。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权威角色就是一个很霸道的角色,我们很害怕遭到这个霸道角色的羞辱,害怕会有很糟糕的结果。

当我们把对方放在权威角色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对方看成一个比较坏的人,就好像是随时都会恼羞,随时都会爆炸的一个人。

当对方把我们看成权威角色的状态,我们去讲他的时候,他会怕到,他接下来在想的不是他里面发生什么事,而是他如何可以讨好你。他完全是心向外的,是想以后怎样可以不让这个权威生气,不要让老师再责怪我,他整个念头想到的是“以后演技要如何精湛”这件事情上面。

原本一个正常平等关系,一旦变成权威角色的关系,你跟对方讲的话,比如,你要不要先做这个?在他眼里,就会变成命令,他会读取成这样子。

这样的一个互动方式,其实是把生命的决定权,赖到权威角色身上。从某个角度上来讲,这样做是有意要逃避责任。这件事情是权威角色命令我做的,所以我不得不做,这样的话,我就没有责任了。

因此,大家都是做一样的行为,都是跟同一个人打交道,可是结果却不一样。你把对方当成权威或当成多大的权威和不把对方当成权威或当成不大的权威,同样做一件事情,结果就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创伤比较深,面对一个权威角色,就只会去想怎么自保,怎么可以做对,怎么可以不被他责备。当那个不要被责怪的念头变得最强的时候,他就会没有心力去正常地沟通了。

你跟他人互动时,当你的念头是“你要责怪,是气死你,又不是气死我。”根本不怕别人责怪,你可以跟别人有很普通很正常的沟通;当你的念头是“我要怎样做可以不被他责怪”时,当一个人的念头是聚焦在怎么样不被责怪的时候,他就是会被责怪。

全世界有一个共通的神话原型:有一天有一个预言家,预言了一件事情,这个国家的国王很怕这个预言成真,就拼命防它成真,然后他防的时候的手段就促使了这个预言成真。这是全世界共通的神话原型。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子,你越防的东西,你越在给它能量,促使它具象化。

你以为你不被人责怪,拼命在做不要被人责怪的东西,反而引来大家的责怪。所以这整件事情,变成是你自己在耍。

可是,我们人最可怕的就是很会动假力,就是人想要追求完美,证明自己是值得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下动假力,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你做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值得存在于世界上。越做身体越多病,然后生活越多灾难,越觉得神在唾弃你,就是这些假力其实都会反过来加强负面的信念。

同样在道德领域,有很多非常负面的黑暗指令,就像我们中国人固有的一套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它里面可能包涵了非常黑暗的某些指令。最常见的,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里面,如果你跟你的爸爸妈妈,或者跟你的孩子,交情没有很好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不是个好爸爸妈妈,不是个好孩子。因为你会觉得好像照我们的伦理道德来讲,父母应该是要爱小孩的,小孩应该是要信任父母的,可是,终究来讲,交情好不好,还是要看缘分的。

就是如果你能够承认,有可能这个孩子跟你真的不是很合得来,那么在一个家庭里面相处,反而会轻松很多,因为你不会为了不能爱这个人而感到自责,那你可以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大家更自在。

可是,我们对这种伦理道德,往往是逼着我们对一些自然会有的现象进行批判。例如父母与孩子间没有深的感情,就不是好的父母和好的孩子。夫妻之间没有很深的感情,就不是一对好夫妻。

大家生活在家庭里面,或者在社会环境里面,大家都共享的一些观念,其实是会攻击自己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把它轻易地推到黑暗的深渊,而是要抓回到我们的表面意识,去一个一个拿来看一看,要去看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出自我们嘴巴的信息到底是什么。

这样并不是要说我们要道德坏一点,我们要当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人,我们要象野兽一样,彼此互相谋杀。而是说,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心力去把我们的信念系统中,我们的观念之中,对我们的健康有害的东西分离出来,只是这样子而已。

我们不是要做坏人,但我们需要知道,很多一辈子做好人的人,他是可以心理极端地不健康的,是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之后,才需要来很小心的把我们信念系统之中的炸弹拆掉。支配着我们的观念也好,信念也好,催眠指令也好,其实,往往都是在一些很家常的地方,我们在对自己下催眠指令,因为它是很家常的,很不关痛痒的地方,所以你不太知道自己在催眠自己。

我们都需要花些力气,做些自我检查,到底有些什么事情,是我们明明是喜欢做这件事,做得也很开心,却因为某一类型的信念,让我们不断地自责自己,乃至于把这件事情,好像做一做就像是做错事了那种感觉。

比如,我们最常见到的情况是,很多人年纪大了,怕得心血管疾病,所以就开始慢跑,慢跑了二十年,终于心脏病发作,终于中风了。其实跑步这件事情,是很中性的,就是没有什么太好或太不好的,问题是,如果你抱着“我心脏堵塞,我中风,我血压高了……”这些的负面恐惧,开始你的跑步,最后就会“心想事成”。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跑步让你感觉很舒服,觉得跑步是一种享受,那就没问题。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跑步其实是一种虐待,很不舒服,但他觉得“应该”跑,那就麻烦了。

但是,如果为了正面的理由而经验一些不舒服,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比如说,你有一个渴望,想把钢琴弹好,弹钢琴是很不舒服的,但为了正面的理由,人是可以忍受这个不舒服的。就是说,我为了我喜欢的事情,我愿意不舒服。

为了你喜欢、你爱的事情,忍受你不舒服的事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你不喜欢、没有爱,只是为了逃避某个负面的事情,而去不舒服的话,这样就会有心灵领域的风险。

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一样的,当你用一个很不舒服的身体锻炼去逃避一个你认为的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的时候,你想想看,你用那个运动让自己不舒服,所以你运动的时候更要奋起去拼,你在那个不舒服的感觉当中,奋起去拼的时候,你的信念会回馈,我的那个中风、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强烈,所以我必须咬紧牙关跟它对干,我需要跟你对干的这个想法,就会加强那个负面的指令,辩论会加强对方的强度。所以,当你运动的时候越咬着牙,越辛苦,以为自己越辛苦,越有成就感的时候,你要了解到这个风险,你可能在用很不舒服的方法在加强自己内在的负面信念。

但是更加隐晦的部分是,我们从小在家里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做你不快乐的事,以后才会有幸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没有听到这样的话语,这里的问题是,这个跟跑不跑步、中风发不发作是同一类型的。

人要追求幸福,就要追求自己够得到的地方,不可以追求自己够不到的地方,比如说,你热爱植物,就在阳台多种几盆花,不要去拯救热带雨林,那个太遥远。就是要把力量、能量用在你够得着的地方,用你影响范围所及的地方,这样子,那个能量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力道。

如果我们在人生里面,认为为了我相当久远的未来,不确定的幸福,而要求现在每一秒钟都过着不快乐的人生,这样子的信念其实是很麻烦的。就好像说,你做这个你不快乐的工作,上这个你很不想上的班,等有一天你存到了钱,你就会很幸福。可是问题是,你现在这一秒钟在不舒服,不开心了,对你来讲,十年,二十年,存够了钱的那个幸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就算很小心、很小心,不要吃到沾到农药的食品,不要晚睡晚起什么的,很小心,很小心的过,还是有人会得癌症,人生无常,冥冥之中就会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变数,所以,在承认事实的范围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防守得了的东西很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