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九
模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更重视模仿。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模仿:模仿学习和模仿操作,后者必须强化,而前者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仍然发生。
人们普遍认为,言身教重于言传。这从儿童会模仿的角度来说是很有道理的。所谓潜移默化,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模仿都起了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就是孩子通过模仿父母学会一些行为,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虽然说的是遗传,但是不是也有模仿的因素呢?宣传手段,各个时期提倡的宣扬的优秀人物各不相同,比如劳动模范,感动某某人物,是不是就是让我们模仿他们呢?
游戏
作为动物学术语,游戏指动物在缺乏正常刺激时呈现出的行为,或有正常刺激引起但并没有完成全套仪式化行为模式的行为。游戏行为只限于哺乳动物和鸟类,游戏常见于未成年动物,是学习成年行为的过程的一部分。成年动物也游戏。
游戏是幼童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不仅如此,游戏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行为。在两个人以上的共同游戏中,儿童学会社交和互相理解。许多不同种类的游戏都有其特殊的游戏规则,童年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成年后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容易些,不那么勉强。
从文化的角度看,人生既有严肃性的一面,也有游戏性的一面。
游戏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理解,加强团结,鼓舞斗志,消除疲劳,增添生活情趣等等。
尤其孩子,通过游戏学会某些技能,学会某些规则已经是经过检验了的。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某小朋友抢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便被其他小朋友批评、孤立、冷落,如果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肯定得改正抢玩具这一行为,若不然,玩不到一起。这就是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
求助于心理治疗的病人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严肃有余而游戏不足的。
在公益沙龙中,发现真的有很多成人不会做游戏。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因为从小被灌输玩游戏的人不是好人之类的,超我太强大,总怕被别人评价不好。
攻击行为
作为动物学术语,攻击行为是动物伤害对手(并非为了捕食)或促使对手退却的行为。
对哺乳动物的攻击行为研究最多,表现两种基本模式,进击行为和防御性恐吓行为。
攻击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了活下来吗?
一、引发攻击的因素
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很多:
1,引发性刺激。研究表明,只有很少几种刺激可特异性地引起攻击行为。
领域行为可避免种群过于密集,使交配育幼免受干扰,仪式化行为可以把伤亡减至最低限度,所以都是适应性行为。
在这里,攻击就是为了生存。动物如此,人类呢?
2,促进性刺激。疼痛,躯体不适以及任何挫折都使动物易激惹性增高而表现出攻击行为。
难受的时候,是为了转移痛苦,生活的舒适一点?比如生理期疼痛来袭,还让我做着做那不放松,有情绪,一触即发,不触不发。
3,强化因素。捕捉猎物和进击行为本身可以强化攻击行为。
4,生理影响。雄性性激素可增强多种动物的攻击性。
二、攻击的仪式化
洛伦兹把攻击视为一种趋利或本能。他认为攻击行为对种的生存有利,人类的攻击行为有其先天的基础。
攻击行为有它的演化进程,自然选择是动物演化出高度的结构和功能节约性,个体身体器官的设计使人进惊叹大自然的奇妙。社会约定的竞争使某些动物演化出惊人奢侈的形体装饰,与自然选择之节约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
那么在形体方面,胖和瘦是不是也是可以如此解释呢?
人类两性的不同服饰和为博得异性青睐的表演行为性质与动物并无二致。动物学家把社会定义为个体的组织,它能够为成员之间的竞争提供约定的方式和规则。
动物演化使攻击本能在种内变成了愈来愈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的约定竞争形式。
三、攻击与心理卫生
就交往而言,仪式和语言有共同的功能。仪式涉及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也许仪式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为从神圣到仪式提供了一座桥梁。
社会化的内容之一是,将个人有其先天基础的攻击性塑造成符合社会竞争之约定俗成方式的行为模式。
攻击行为是本我的部分,社会规范就是超我部分。社会化就是自我具有很好的协调功能,能够很好的调整本我与超我,变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
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病时,攻击行为可以赤裸裸地表现为伤害别人身体的暴力行为,也可表现为对财物的破坏。
完全释放本我,自我不能很好约束,超我不起作用,不能很好的约束本我。
神经症病人一般并不犯罪,也没有精神病人那种赤裸裸的攻击行为,但他们的攻击性之社会化并未完全整合于人格之中。一些病人自称是“刀子嘴,豆腐心”,他们似乎无意与人为敌,但经常在言语上得罪人。这种言语性攻击正是攻击性未能完全社会化并整合于人格之中的表现。
自我不能很好的协调本我和超我。超我占据上风,本我被压抑,很不舒服。
人的攻击行为可以为各种目的服务。事实上,作为手段的攻击行为随处可见,并且在相当长的未来不会消失。目的非常诱人,手段使用频繁,手段之目的化就是势所必然。
动物种群有自调节行为,即通过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和显示行为等保持个体之间一定的密度。
有种群自调节心理的动物,个体还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用小缸养鱼,小鱼长不大,是因为生存空间太小。遗憾的是,人类早已丧失了密度自调节能力;但动物祖先的遗传属性我们似乎仍能体验的到,我们每个人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独自呆着,这也部分说明,吵架为什么如此常见。在这样有限的生存空间中,一部分人形成了持久的心理冲突。
无论动物还是人都需要空间,太密集就会出现问题。以前的人,生存空间相对大一点,所以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可以自己添伤,自己疗愈。现在人口太过密集,很多人没有自己的空间,有种窒息感,所以想要逃离人群。比如孩子离家出走,是不是在家里感觉窒息呢?工人离岗,是不是因为我在工作岗位上感觉到窒息呢?这种空间既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心理空间。
因为每个人的感受性不同。所以有的人一家三口住着三层的别墅,孩子,甚至伴侣都有窒息感;而有的人,五口人住着五十平的小房,觉得很宽敞。
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能力,是可以练习的。要不要一起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