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第一名帅吴佩孚小传(一)一路坎坷 一路贵人相助
如果你像若干年前的我一样,仅仅从教科书了解北洋历史,那么一提起吴佩孚,脑海里能想到的也就是“反动军阀”了。然而,用这四个字来概括这位北洋名帅,实在是太过委屈他了。
吴佩孚是北洋中期(1918-1924)民国第一军事强人,同时也是第一个被登在了美国大名鼎鼎的《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他前半生经历坎坷,后半生声名显赫。他被誉为北洋时期最善战的骁将,常胜将军,并且文武双全。
他以关羽,岳飞为人生楷模,重情重义,信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治国、安邦、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但功败垂成。
他一生清廉,不蓄私财,不住租界,不嫖不赌,不好色,不纳妾,不抽大烟。连把他定义为“反动军阀”的共产党人都说:“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董必武)
他富有正义感,个性鲜明,敢做敢说。他热衷通过发公开电报的方式来向全国民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攻击对手。电报对于他来说,就像现在的“微博”。如果在当代,他即便不能成为大帅,也绝对是微博之类社交网络上的顶级“网红”。五四运动中,他积极通过电报声援爱国学生,以致苏联人在扶持孙中山之前,曾先试图笼络收买他。可惜这位吴大帅对社会主义思想毫无兴趣,拒绝了苏联人的“好意”,最后反倒败在了被苏联人训练与武装的北伐军手下。
我计划分上、中、下三篇,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位北洋中期第一军事强人。今天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他前半生的成长历程:吴佩孚作为一个科举秀才怎么会流落街头,一度靠摆摊算卦谋生?从军后又怎么读了2次军校方才毕业,军校毕业后怎么从一个不被上司喜欢的小营长升任统帅数万人马的师长?
一、秀才从军
吴佩孚1874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吴家在蓬莱县城开着一个小杂货铺,算得上小康之家。但1890年,吴佩孚的父亲因病去世,吴家从此日子过得紧巴巴。
1896年,吴佩孚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登州府第三名,成了秀才。看似可以有一个美好前程的他,却在第二年被迫逃离家乡,还被官府革去了秀才功名。怎么回事呢?皆因这位吴秀才胆子极大,而思想又极保守。清末年间,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蓬莱县电报局长,过生日在家中办堂会,请了济南来的戏班子,有男有女,同台演出。这事被吴秀才听到了,极为愤慨,认为这是在唱淫戏。于是,他带着一群人,冲进了电报局长家中砸场子。这一砸,得罪了地方官,为免受牢狱之灾,吴佩孚连夜出逃,他一生的传奇从此开始。
吴佩孚逃到了北京,曾在街头摆摊帮人写对联,代写家信以谋生。不久,经堂兄吴亮孚指引,他到天津加入了清末名将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做了一名戈什哈,也就是所谓的“护勇”(戈什哈取自满足话,是侍从、护卫的意思。)
二、一路贵人相助
好男不当兵。一般来说,当兵的人常是一些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穷孩子,多数都大字不识几个。吴佩孚这个秀才来到军营,引起了聂士成的中军王怀庆的关注。经王推举,吴佩孚到了聂士成所主办的开平武备学堂学习。不料,在1900年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中,聂士成力战阵亡,武卫前军溃散,开平武备学堂也就随之倒闭。本来吴佩孚只差数月就能毕业,凭此学历可以升任军官,无奈造化弄人,却只能沦落街头,做了一个算命先生,靠着摆摊算卦及代写书信勉强度日。吴佩孚后来喜欢高谈阔论的习惯,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段算命先生的经历有关。
1901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后奉命收容原聂士成部属。吴佩孚得以进入天津警局做了一名巡警。天津巡警总局的文案郭绪栋,是个山东人,听说巡警中有个山东小老乡,能识文断字,就把他调来当自己的勤务兵。
据说,有一天,郭绪栋让吴佩孚送一份公文,一向心里有话憋不住的吴佩孚随手翻看了一下公文后,嘀咕了一句:“这个典故用错了。”郭绪栋半生气半带疑惑地问:“你说我错在哪里?”吴佩孚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让郭绪栋大为震惊。一番盘问才知道吴佩孚原是个读书人,还中过秀才。之后,郭绪栋向上司推荐,让吴佩孚做了文书,算是升职了。
1903年秋,袁世凯在保定办了三所军校。分别是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参谋学堂和测绘学堂,三所学校校长都是段祺瑞。经郭绪栋保举,吴佩孚进了测绘学堂。从测绘学堂毕业后,吴被分到了北洋六镇的第三镇,成了一名队官。(第三镇后来改名第三师,吴佩孚做了师长,开始扬名天下。这是后话。)这时候第三镇的最高长官是段祺瑞。
三、初露峥嵘
1904年,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特别的战争:日俄战争。战争发生在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实力不济任人宰割的中国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当然,从自身利益出发,清政府还是有倾向性的,那就是暗中支持日本。这场战争以日本获胜而结束,而中国也成了战争的受益者:战争之前,东北全部为俄罗斯占领;战争之后,清政府恢复了对东北的管辖,前提是让日本占据了旅顺、大连等港口,控制了东北铁路、煤矿等等。
战争中,北洋军中有6个人被抽调到东北协助日方刺探俄方情报,简单说,就是担任日方的间谍。吴佩孚就是这六人中的一员。在这次间谍活动中,吴佩孚不畏艰难,随机应变,表现突出。
日俄战争结束后,第三镇改由曹锟任统制,调驻今天吉林省长春市一带。吴佩孚在1907年回到第三镇,升任管带,相当于营长。平时他喜好和同僚讲述自己做间谍时候的冒险经历,从这时候起,他就在军中有了喜好夸夸其谈的名声。1908年,他上书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表达自己对东北边防事务的建议,得到徐的赞许。以一个营长的身份越了多级直接上书东三省最高长官,讨论边防大事,颇让同僚侧目,也预示着吴佩孚将来必定不会只是个普通小人物。
四、因祸得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山西革命党在阎锡山等率领下起义成功,宣布山西独立。第三镇奉命前往镇压。在娘子关一战中,吴佩孚率领他的营作为先锋大获全胜,一直攻进了娘子关。这时吴佩孚又犯了越级上报的老毛病,作为一个营长,他将获胜喜讯派人报告了协统(相当于旅长)卢永祥,还同时派人报告给了统制(师长)曹锟。
在打进娘子关后,吴佩孚的部队缴获了三箱钱票,按照他的意思,这笔钱应该由他所在的十一标(相当于团)平分,他的第一营可以分一箱。但是标统(团长)王治国不同意,吴在军中发了一些牢骚。第三镇进驻山西省城太原后,吴佩孚因为越级报告被协统卢永祥批评,闷闷不乐,就向标统王治国请假10天,据说其实是想到北京找统制曹锟,告王治国私吞钱票一事。没有想到,吴佩孚获准离开部队的当天晚上,他的营就出现了士兵哗变事件。这个事情本来他的上司王治国附有连带责任,但是一向对吴佩孚不太喜欢的协统卢永祥却借机向统制曹锟发电报,称十一标第一营营长吴佩孚擅离职守,第一营士兵闹事,建议对吴进行撤职处分。报告第二天被曹锟批准了。
吴佩孚到北京后,面见曹锟,经过一番辩解,他被曹锟留在了身边。
(曹锟)
1912年,南北和谈成功,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能制约袁世凯,革命党人要求袁世凯前往南京任职。正巧当蔡元培等南方革命党代表到了北京,要接袁世凯前往南京赴任时,曹锟的第三镇发生了士兵哗变(一直有人怀疑此事是袁世凯或者他的大公子幕后指使,但没有证据。)哗变事件后,袁世凯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以到了南京恐怕无法约束北洋军为由,留在了北京担任大总统。
而吴佩孚也无意间成了哗变事件的受益者。炮队标统刘学信在哗变中闹过了头,被曹锟撤职,由吴佩孚接任标统(团长),反倒比撤职前还升了一级。
看看吴佩孚从流落街头到被提拔为团长这段经历,真可谓命运多舛,而又一路都有贵人相助。在家乡闯祸,流浪京津,因为亲戚指引从了军,从军后,因王怀庆赏识,得以进入开平武备学堂学习。军校即将毕业,却因聂士成阵亡而再次流落街头。做了普通巡警后,因为碰到欣赏他的郭绪栋,得以再次进入袁世凯的军校学习。进入第三镇后,碰到了不喜欢自己的团长,旅长,在被撤了营长后,被师长曹锟赏识,反倒升了团长。当然,事后来看,从军是他正确的选择。在晚清到北洋期间,军人比文人更容易出人头地,而吴本人后面的经历也说明他是一个天生的军人。
五、十全十美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曹锟被袁世凯任命为长江上游总司令,驻扎在湖南岳州。吴佩孚兼任曹锟等副官长跟随左右,由此可见曹锟对吴佩孚已经非常喜欢了。1914年3月,曹锟带着吴佩孚前往长沙拜访湖南都督汤芗铭。在迎接曹锟的欢迎会上,吴佩孚代曹锟做了发言,汤芗铭事后对曹锟说:“从你这位文武全才的副官长来看,就可知道你队伍人才济济了。”汤芗铭是参议院议长汤化龙的亲弟弟,考中过举人,又曾到巴黎留学,曹锟这个大老粗对他颇为敬重,两人还结拜了把兄弟。据说,曹锟本来是觉得吴佩孚样样都好,就是太爱说话招人烦,现在听到汤芗铭这么一夸,顿时觉得吴佩孚原来毫无缺点,简直十全十美了。
不久,汤芗铭向曹锟指名要吴佩孚去给自己做旅长,曹锟因此更觉得吴佩孚是个宝了,要自己留着。于是婉言谢绝了汤的要求。不久,曹锟手下一个旅长因病去世,吴佩孚就升任了旅长。
1915年,袁世凯称帝,西南军阀率先组织护国军反袁。1916年1月,曹锟奉命率部入川平叛,吴佩孚为前线指挥官。北洋军整体上在西南的战役中没有能占到什么便宜,但是吴佩孚所带领的部队却连战连胜,为此袁世凯还封了他个二等男爵。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曹锟是西路总司令,前敌总指挥又是吴佩孚。
1917年冬,继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公开对抗北京政府之后,湖南,湖北荆州、襄樊等地的军阀相继宣布独立。段祺瑞命曹锟部队前往湖北平叛。曹锟此时已是直隶督军,不愿亲赴前线,于是决定以吴佩孚为代理第三师师长,率军南下。据说,曹锟的几个兄弟曹锐、曹锳等不同意曹锟的决定,为此曹锟和他们吵了一架,大声嚷道:“吴佩孚跟我这些年,无役不参,战无不胜,而且文武全才,我不用他用谁!”
题外话:关于曹锟,有一些历史文章,极力贬低他,称他卖布出身,文化水平不高,能一路升迁全靠运气好,后来能控制北京政府,通过“贿选”当上总统,全仗着手下有吴佩孚这个能人忠心耿耿。其实,吴佩孚因为太爱说话,在军中人缘并不好,又不善溜须拍马,如果曹锟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庸才,怎么可能赏识吴佩孚,并且能大胆使用他呢?留美博士、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曾告诉历史学家唐德刚,他所合作过的民国头面人物中,包括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曹锟、张作霖等,最具领袖才能的,最让他本人佩服的,就是曹锟。
作为代理师长率军南下平叛,是吴佩孚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以第三师为基础,他很快就成了北洋响当当的实力派人物。下次,我们就来讲讲成为师长后的吴佩孚,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成为北洋中期第一名帅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