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不仁:孟尝君的小仁和嬴稷的大仁
大仁不仁是商鞅在初推秦法的时候,一下处死六百余名违法官员,为定孝公推秦法之心,对秦孝公谏言时提出的。秦国素来被称为虎狼之国,残暴不仁,而六国则多翩翩君子,战国四公子都来自六国。而在我看来,秦国以一己之力,大出函谷、一统天下,结束天下的纷争,才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大仁,而六国为了所谓的仁义,使得天下攻伐不断、使百姓处于战火之中,只是为了一家之利的小仁。正是秦国深谙大仁不仁之道,才能谋实利而不慕虚名。通过两件事就能看出这其中的区别。一个是孟尝君的鸡鸣狗盗出函谷,另一个是长平之战后的白起坑杀二十万降卒。
先说第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也对其中原委做了详细的叙述。
初看下去,仿佛是田文的礼贤下士、不拘一格纳人才方让自己躲过一劫。孟尝君似乎是个明君。但是我们纵观前因后果,就会知道田文的仁只是虚伪的小仁。
起初,秦王对田文是很看重的,也对田文入秦为相表达了足够的诚意。秦王是怎么表达的呢?看两件事就知道了
一是甘茂离秦后,相位空缺,扶嬴稷登上王位的穰侯为相,是众望所归、理所应当的。秦王硬是顶着太后和朝臣的压力,一直给田文留着。
二是田文提出秦国要拒楚盟齐的条件之后,秦王二话不说就和楚国断了往来,而且是采用最绝的方法——骗楚怀王到武关,囚死于章台。要是秦楚关系一般也就算了,可当时秦太后、秦王后和大将军都是来自楚国。
秦王做了这两件事,可谓是表达了十足的诚意。但是田文是怎么做的呢?就因为疑心穰侯不服气,给秦王进谗言,命手下门客去偷秦王的政要文件。从这个举动就能看出,田文是根本就不信任秦王。自作聪明的田文还不知道秦王已经对自己寒心,之后穰侯监禁相府时,他手下的门客居然大闹王宫,还到当时囚于章台的楚怀王面前讨公道。明明是你家主人负了君王,你还觉得你家主人受了天大委屈似得。
看到这里我是即可恨又可笑,可恨的是田文的厚颜无耻,可笑的是他收纳的三万门客被证明是一无是处,鸡鸣狗盗之辈果然只能干鸡鸣狗盗之事,不是偷书简,就是偷已经献给秦王的白狐裘给秦王妃,只为自己活命。事实从后续发展来看,我觉得秦王是没有动杀心的,原因吗,一是田文没有杀的必要,二是当时他的名气还是很大的,杀了他以后六国谁还会到秦国做事呢?而且,要是秦王真的想杀他,秦王的心腹,大夫韩聂是不可能给他送函谷关的光碟的。
看到这里,我觉得稍微有点儿礼义廉耻的人都觉得田文应该好好在齐国做他的公子,少惹是非。毕竟是你辜负了秦王的一番好意,可是田文回到齐国后立马勾联韩魏两国,合纵攻秦,这样太厚颜无耻、忘恩负义了吧?
在三国屯兵函谷关外的时候,“逃出”秦国的楚怀王因新王不接纳自己,流落到了魏国,魏王还是有想收留楚怀王的心的,可是田文为了“师出有名”,硬是把奄奄一息的楚怀王给送回了秦国。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才是造成楚怀王囚死于章台的元凶吗?
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孟尝君所谓的仁义,其实是为一己之私而牟利。披着仁义的外表,却干不忠不仁的勾当。身为齐国王族公子,不想着壮大母国,却为了贪图自身的虚名,入敌国为相。若是如商鞅般倾心辅佐也就罢了,可他到了秦国还是改不了狡兔三窟的本性,又背叛了秦王,最后还起兵攻秦。最后最后的结局,竟是为魏相,生生把一个王族公子做成了三姓家奴。
我们再来看秦国的大仁。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败涂地,二十五万将士被杀,二十万将士投降后被坑杀。赵国的青壮年几乎死于长平。白起杀降,历来为人诟病,说他残暴不仁。其实杀降并非他的本意,只是这样做是最符合秦国利益的。杀降的旨意根本还是来自秦王,说到底,他只是个执行者而已。
关于杀降的仁义与否,秦王对白起夫人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二十万赵人放回去,以后再战他们还是会死于秦军剑下,只是那时候又会搭上十几万秦军将士陪葬。
再往深处了看,正是长平之战,白起灭了赵国四十五万人,才铺平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路。否则战国乱世不知还要持续多少年。
从这个角度看,白起杀降是小仁吗?非也,大仁乎!
虽说天下分久必合、但是若没有秦国六代君主以藏污纳垢的王者之心,追大仁而舍小仁,没有始皇帝的奋六世之余烈,一统战国,也就只能是想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