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为谁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诗总是能恰到好处的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又到中秋将至时,这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思乡的情绪越发浓愈。自从背着行囊离开家乡时,我已不记得自己是否过过中秋了。
年轻时,因为一个人在他乡觉得凄苦,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感觉不到万家团圆的喜悦,自然也没那心思过所谓的节了。对于中秋节的概念依然停留在小时侯,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中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团圆日。小时候,在那一天,父亲总喜欢逮一只自己家养的鸡,再配上鲜嫩的毛豆,加上母亲精湛的厨艺,红烧鸡块是少不了的。一家人一起动手,我和姐姐肯定是挖芋头,洗芋头。因为哥哥会游泳,下河摘菱角的事当然由他来做,这些都是中秋节那天必不可少的几样菜……
中秋晚上不仅有月饼,还有母亲做的“冷锅饼”(学名不知),那饼比脸盆小一点,和盛菜的菜盆差不多大小。中秋前夜,母亲先和面,然后放着发酵一夜。第二天早上,在锅底撒上油,将发酵好的面倒入锅底,小火慢烤,撒点芝麻。烤到外面金黄再出锅,配着芝麻的香气,老远就能闻到!一般母亲会多做几个,一个留着晚上敬菩萨使用,其他的就切成一块一块的三角形,给我们兄妹几个解馋。
特别喜欢吃母亲做的这个饼。外脆内甜,甜而不腻,松松软软,母亲总能把普通的食材做成美味。这也苦了挑剔的我,自从离开家乡,离开母亲身边,我就再也没有吃过“冷锅饼”,其实外面也有长相相似的饼卖,偿过,终究没有母亲的味道,也就放弃了。
只是每到中秋的时候就会想起它来,那时候总喜欢给母亲打电话,抱怨吃不到那样的饼了。每每这时,母亲总会说:“你回来啊,我做给你吃。”但她就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样的手艺教会与我,她其实可能更想的是我能回去吧,毕竟中秋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不在身边,过节的气氛都没有。而每到这时,我也总是辜负母亲的期望,假期太短,人也太懒,总有各种不回去的理由。多数时候母亲应该是失望的吧。
再说中秋那天晚上。对于中秋的重视,我们不仅会表现在美食上,还会表现在晚上对月亮的敬供上。一般到了晚上,家家户户会搬一张桌子放在门口的空地上,桌上放一只大大的冷锅饼,再放几块买来的月饼,一碗水,对着月亮,再点三炷香。每当这时,我们几个小的,也会跟着大人后面变得严肃起来,仿佛那月宫里的嫦娥仙子,正在俯视着我们,我们也变得规规矩矩起来,再不敢嬉笑打闹。
约莫一刻钟的样子,月神敬好了,就是分吃月饼。印象中,母亲总喜欢把那巴掌大小的月饼横一刀竖一刀的分成四份,我们只能一小份一小份的吃,反正就是不能拿着一块整的大口去啃。小时候的月饼,没有现在的花样多,也没有现在的料多,就像千层饼一样,一层一层的,表皮酥脆,咬一口,不注意能满脸都是月饼屑。但这样的不月饼不粘牙,所以后来见到的各式月饼我都是浅偿则止,都觉得太甜腻,食之无味,没有吃的愿望。
且说我们吃完月饼之后,就是喝一口敬月神的茶水了。那水就像神仙水一样,母亲总是要我们兄妹几个,每个人都要喝上几口。在母亲的认知里,那是月神喝过的水,我们再喝,就能开通灵知变得异常聪明。小小的我们自然是不懂这些的,但母亲的话我们还是愿意遵守的。
接下来是赏月,月光倾泻而下,洒满大地,带着满天繁星,将人间照得犹如白昼,仿佛也是为了过节一样。至于我们一群孩童,自然是没有雅兴,也不懂赏月的!我们只会东家跑西家闹,嬉戏要玩耍,好一派无忧无虑!
而今在外多年,每天忙着工作,生活,对于中秋的概念也变得淡漠。也不会把那一天当着特别的日子来过,月饼还会有,但都没有儿时的味道,也没有几人会吃。虽然有了自己的小家,但总比不上在父母身边时候的温馨与美好,再加上自己笨拙,没有母亲那样的手艺,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也就不愿意过什么中秋了。
古诗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多少游子的心声。这也是我亦不愿过中秋的原因。外面的世界再好,他乡的房子再大,终比不了那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月是故乡明,就是这道理吧。
如今父亲已经不在,母亲也被姐姐带到了南京,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如果没有疫情,今年我想到姐姐家陪母亲过节,我想让母亲给我再做一回小时候的饼,感受一下母亲的味道。
天空还是那个天空,但是少了湛蓝和清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那广寒宫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面纱,不知道嫦娥仙子是否还会透过月宫到这人间看一眼,又能否为我和母亲明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