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恍恍惚惚旅行·在路上散文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2019-07-11  本文已影响39人  许生说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传说观音大士住在珞珈山,有一次到普陀山来说法,一脚踏在一块石头上,留下了一个长42cm宽15.5cm的脚印,石头上脚趾分明,后来,这块石头被人称为“观音跳”石。珞珈山和普陀山一样,也成了人们朝佛之所。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在普陀山东望珞珈山,形似睡佛,头、胸、腹、脚分明,这更增加了她的魅力,今天我们便乘游轮登上了珞珈山。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那里果然是朝佛圣地。珞珈山不大,岛中只有一条主干道,游人中香客居多,所到之处都是善男信女在烧香拜佛,寺庙香火极盛。因游轮只在岛上停留八十五分钟,所以脚步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过长。这样,一路跟着香客行,几乎走完了整个中心线路,又跟着人流回到游轮上,正好八十分钟。大多数游人都是第一次上山,生怕错过了轮渡时间,下了游轮一路赶,到了这个景点又赶下一个景点,不可能在一个景点逗留长一点时间,都是仓促地往前赶。只是没想到珞珈山这么小,一个小时能走个来回。

    这么多人上香,不知道佛怎么照顾得过来。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下午看到了磐陀石。磐陀石是两块巨石,一块巨石被另一块巨石托着,下面的石头称为“磐“,下阔上尖,上面的石头称为“陀“,上平底尖。二石相垒,观之若悬,望之欲坠,为佛国一绝。夕阳西下,霞光辉映的“磐陀夕照“为普陀山十二胜景之一。旁边有观音说法台。据说有一头牛也在听讲,怎么也不开化,观音恼了,让它变成了一块石头卧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化,什么时候站起来。走过的行人摸一摸牛头和牛背,以示同情。看来对牛弹琴,不止是人,佛也做过这事。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下山之后,到码头看看。虽说这几天走码头经过了几次,但每次都没有停留,“短姑道头“也是普陀山十二胜景之一,得好好看看。相传观音大士在普陀山说法,有姑嫂二人渡洋进香,船靠岸时,小姑“天葵”(月经)来潮,不敢下船入山,嫂短其姑无福朝圣,独自进山礼佛。午时潮起,一村妇向海里投石铺路,为小姑送来饭菜。嫂得知后,知道是观音大士显身行善,佛度有缘人,自惭无缘。姑嫂泊舟处被称作“短姑道头”。今天所见的用石头码成的泊船处,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普济寺了余禅师募捐所建,上有雕塑和牌坊摹其事。

      姑嫂同行,佛不度无缘之人。

普陀山之行(六):珞珈山

      佛到底在哪儿?

      在珞珈山大悲殿有这样一副对联:

      有感即通处处现身说妙法,

      无机不被时时寻声救苦难。

      看到这副对联前面的几个字,让我想起了在殷汇仰天堂看到的一副对联: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没曾想在短姑道头的牌坊上也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对联。可见,居分水陆南来北往寻求真经,山无大小有知有觉皆可成佛。正如路边廊道上题写的那样——佛在心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