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苏东坡传》书评

见字如面——简评《苏东坡传》卷一、二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描写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25人  温雯二雅

作者:刘可沁

林语堂先生曾说,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诚然,他笔下描写苏东坡的文字无不让人感受到苏东坡是一个鲜活立体的人。林语堂先生仿佛苏东坡的官方发言人,亦或是苏东坡的“分身”;对苏东坡的描写,他不含糊,一清二楚,全面具体,自然流畅。

苏东坡一次对时事有感而发,便作了一首诗,其内容关于对政策的异议,这使率真豁达的他险遭不测。林语堂先生对读者发问:“他是不是后悔呢?”紧接着,他又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表面上,在他贬谪期间,对不够亲密的朋友他说是已然后悔,但是对莫逆之交,他说并无悔意,并且说,倘若饭中有蝇,仍须吐出。”这一连串的设问,自信笃定,仿佛就是出自苏东坡的口中。假使一个人,他对苏东坡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不去透过历史发现那夜他为何月下独酌,对酒当歌,所思所想究竟为何,他是不会知道喝酒的背后竟然还有对子由的牵挂,对天下团圆的祈愿。同样,假若林语堂先生仅仅是苏东坡的一枚普通粉丝,只是喜爱,他无法做到像官方发言人一样准确且笃定地写出这一段文字。他好像跨越了千年历史,与苏大文豪相会,目睹了他一生的风雨点滴,因此对他的性格、言行、为人都了如指掌,然后再回到二十世纪,将最真实的苏东坡用文字呈现在这本《苏东坡传》上。

由于林语堂先生当时是用英语写作的《苏东坡传》,所以自然会有许多外国读者阅读。为了准确地定义苏东坡,给外国读者一个具体可感的苏东坡,林语堂先生将苏东坡和外国名人进行比照,“倘若弥尔顿同时是像英国画家庚斯博罗,也同时像以诗歌批评英国实施的蒲柏,而且也像英国饱受折磨的讽刺文学家斯威夫特,而没有他日渐增强的尖酸,那我们便找到一个像苏东坡的英国人了。”对于外国人而言,苏东坡这个名字就是一张白纸;林语堂先生用一系列的英国名人与他进行比照,就像是在白纸上用洋画具一笔一笔地勾勒线条、涂抹色彩,最后再用橡皮擦擦除最开始的线稿,然后轻轻一吹——看,这就是苏东坡。他的概括,具体,周到,全面,直观,使苏东坡的形象一下子就不分中外,驻入人心。

又比如,有几个月,苏东坡都和弟弟苏子由与家人悠闲团聚。林语堂先生仿佛也随从了,并且见到了我们未曾谋面的苏辙。他写道:“兄弟二人,气质不同”,东坡“健壮结实,骨肉匀称”,“脸色红润,热情洋溢”。相信大家都一定阅览过苏东坡的资料。每一份资料都是严谨的,大多是对文学价值及背景加以拓展。而林语堂先生则是在史实上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好像他带着照相机,偷偷地拍摄下了其乐融融的团圆照,捕捉到了苏轼的喜悦。“脸色红润,热情洋溢”,苏轼这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一直活在纸上的人物,忽然形象鲜活了起来、立体了起来,似乎他触手可及。

卷一卷二阅罢,我回顾书中的一页页,才发觉,托了林语堂先生的福,我的书中,每一页都是一个立体的苏东坡:有喜悦,有愤慨,有惆怅,有恐惧;有的是一个个情感真实的苏东坡。

见字如面——简评《苏东坡传》卷一、二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描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