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斯宾诺莎》读书笔记(一)走近感受
痛苦、愉快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感受(feeling),是我们心智的基石。痛苦和愉快是构成感受的必要因素。
那些因无数情绪(emotion)及与之相关的状态而生的感受是我们头脑中连续奏响的乐章。
感受是无形的,它是科学图景之外的又一片风光。感受是私人的,也是不可接近的,因此,试图解答感受如何产生以及在脑的哪个部位产生是徒劳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感受背后的含义。
情绪与感受是一对双胞胎,情绪是头生子,感受是次生子,并且,感受永远尾随于情绪之后,如影随形。从表面来看,它们是同时出现的,但情绪似乎先于感受而存在。
感受是对人类痛苦与欢乐的表达,因为它们产生于心身之中。感受并非只是附加于情绪之上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感受常常可以揭示(revelation)出整个有机体的生命状态——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感受揭开了生命的面纱。
生活如同一场高空钢索表演,大部分感受都体现出为保持平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进行细微调节、纠错的想法,倘若没有感受,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失误也会铸成大错,整个表演都将宣告失败。
阐明感受的神经生物学原则及其之前的情绪,有助于我们完善对身心问题的看法,这是理解“我们是谁”的核心问题。情绪及其相关的反应与身体一致,感受与脑一致。对思想如何触发情绪,以及身体情绪如何成为我们称为感受的思想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心智和身体的独特视角,这是一个单一的、无缝交织的人类有机体的明显不同的展现。
事实上,关于感受这一议题的新发现甚至触及人们一提到就会莫名感到紧张的一个话题,即人们该如何处理关于自己存在的神圣和世俗解释之间尚未解决的紧张关系。
斯宾诺莎注意到了内驱力、动机、情绪以及感受,并将这四个概念统称为情感(affect),而情感乃是人性的核心。在他试图理解人类并提出改善人类生活的方法时,快乐与悲伤是两个突出的概念。
斯宾诺莎描述了现代科学作为事实揭示的一种功能安排:生命体均被赋予了对不同客体和事件做出情绪化反应的能力,在做出反应之后,不同的感受以及作为感受必要组成部分的愉快或者痛苦也随之而来。
斯宾诺莎还提出,情感的力量是这样的:克服有害的情感,比如非理性的激情的唯一希望是用一种由理性触发的更强的积极情感去压倒它。“一种无法被压制、无法被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所抵消的情感比能被抑制的情感更强大。”换言之,斯宾诺莎建议我们用在推理与理智基础上产生的更加强大的积极情绪同消极情绪作斗争。抑制激情,要靠理性所引导的情绪,而非纯粹的理智。这绝非易事,但斯宾诺莎认为任何容易的事都没有什么价值。
斯宾诺莎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心和身都是同一物质的平行属性(称为表现[manifestation])。他认为“人的心灵就是人的身体的思想”。
斯宾诺莎的终极关注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些方法是依赖于个人的,需要在个体的控制下进行;而有一些方法依赖于特定形式的社会与政治组织给个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