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边走边爱,怕什么孤独散文

没办法,我的社交圈已不是最开始的味道了。

2017-05-31  本文已影响30人  流浪的蛋挞

移动时代,人手一个智能手机,支付、通讯、社交、娱乐都包含在这个小小的屏幕里。科技发展,流行终将回归平常,随之而来的是五花八门铺天而来的app应用,小小手机为人们在虚拟世界提供了无限精彩的可能。而在如此众多的精彩应用中,肯定少不了互联网社交,说到社交那就不得不提当下已深入人心的微信朋友圈,高中生有自己的学习圈子、玩耍圈子,闺蜜有自己的闺蜜圈,家人有亲戚圈,工作有自己的工作圈,就连路上和你换个两块钱坐公交用微信转账给你的陌生人都要专门有一个标签,类似情况的陌生人多了又多了一个圈,呼,以前要刻意区分理解的圈子关系,现在在微信上一个标签就搞定了,感觉世界都安静了是吧。

上班路上刷朋友圈,下班地铁上看朋友圈,吃饭等上菜的时候桌边上也全是低头一族,何时朋友圈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风向标?看看这个季节大家都在穿什么,看看这个地区都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看看那家孩子要结婚孩子了,看看这家孩子今年要高考了,大到人生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的牢骚话,一切都看在眼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忍不住的毛病,朋友圈发发发。

渐渐的,看着微信里越来越多陌生的“朋友”,五花八门的朋友动态,朋友圈何时变成了一群圈子,而我们的内心是否依旧还愿意所有的人来聆听呢?于是,慢慢的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不再发朋友圈了,只是选择了另一种不太喧嚣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看什么样的美景,不必告知天下,独享即可。

朋友圈生态,除了少部分人加好友是为了做营销卖东西之外,大部分人加了太多的各色各样的人还是会苦恼惆怅的吧。从最开始的几十百来人亲朋密友的朋友圈“无话不谈”,到现在慢慢的工作客户积累,一些只对接过几次或是说过几句话,有些甚至只是为了留个联系方式从未“攀谈”,朋友圈开始变得“无话可谈”,形形色色无从备注。删掉吧,人家可能是某个“远房”朋友,不联系不代表不一定永远不联系,万一是哪个客户或者是公司对接负责人那不是更糟糕,哪怕有的只对接了一两次,毕竟这关系还要在朋友圈靠着那点微薄空虚的节日问候、点赞吹捧来维持;没有备注的,跑去问你是谁或为什么加我,又显得特别不礼貌;而对于确定为陌生人的好友,就连自己都想不清当初怎么加的了,只能想起时偶尔顺手删几个,又懒得挨个屏蔽。

假如有三千人,就算每天只有一千人发朋友圈,能看到真正的朋友动态的机会,也极为渺茫。而更多的是定位酒店餐桌、旅游名胜,附上购物自拍、商务宣传之类,而这些对于我,我不想让那么多陌生人窥见我的私生活,也对他们的朋友圈兴趣不大,所以我现在不但不发,也基本不看朋友圈了。

朋友圈,一个记录生活的地方,被如今聒噪浮华所侵蚀,花花草草嬉笑打闹早已变得弥之珍贵。假设你偶尔还可以见到一两条比如捣鼓自己的花鸟,或是钓钓鱼爬爬山的,亦或是看完推荐推荐最近上映的电影,做做简单影评的,那不要太赞,完全是朋友圈的一股清流。

安静的午后,关掉手机,泡一壶清茶,抱着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谈读一下午;挑一部没时间看的电影,细细品味每一个情节,或幽默风趣,或意蕴深长,静静品味艺术的百态人生;亦或是踩着单车,悠闲地奔跑,去到江边,对着远处的一个鸟儿发呆,寻找放空自己,出神的味道;当夕阳西下,拿起相机走过每天来往的街道,会心一笑,记录下不一样的时刻,融入到来来往往的车流人儿中去,其实我们也只是浩瀚中的渺渺,来来往往,何必惊扰。

过什么样的生活?走出朋友圈去发现美好的风景,用手去触摸每一片绿叶,用心去感受每一阵风,去仰慕高山流水,当然也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四方天地。

我的朋友圈已不是最开始的味道了,那种再也找不回的味道。我们不再发朋友圈了,不是我们过得不好,只是选择了另一种不太喧嚣的生活方式。但请放心,要是哪天我们遇见在街角的咖啡厅,我依然会笑着和你问好。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