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020-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无物永驻

在2014年底,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凭借着处女作《无声告白》横扫欧美各种榜单,击败了斯蒂芬·金、村上春树、大卫·米切尔等99位大牌作家,获得美国年度图书的第一名。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都十分好奇:这是怎样一位作家?为何处女作就能获此殊荣?这位作家为什么能够突破那么多大牌作家在2014年底获得年度读书第一呢?这本著作究竟是怎样的呢?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故事的一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却让我掉进无比想了解真相的深渊。我快速地浏览下去,可事情却娓娓道来,让我在怀疑和猜疑中举棋难定,随着故事的展开,我才开始了解死亡背后的真正缘由。

警察在湖底找到了莉迪亚的尸体,几经调查后判断她是自杀的,她的父母极为不相信,她们可爱的女儿以自杀的方式永远地离开了她们,她们聪明听话的女儿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莉迪亚作为家里的老二,她的蓝眼睛完全继承了母亲,尤为漂亮,不同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这也是她被父母最为宠爱的原因之一。可是作为家里最被宠爱的孩子,她为什么明明不会游泳,却偏偏要投身进入,沉睡在安静的湖底呢?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莉迪亚离开了这个世界,而究其原因,却是来自家庭里最沉重的爱与期盼。

莉迪亚的死因其实要追溯到上代人。她的父亲是华人,幼年时便跟着父母来到了美国,可由于偏见和歧视,他经常被排挤在外,所以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融入这个社会,可始终与他期望的有着一定差距。莉迪亚的母亲则是美国人,但年少时背负着她母亲的期望——成为一名医生,取得可观的成就,即使在女性备受歧视的学校里。她一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一直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要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爱情让莉迪亚的母亲暂时放下了梦想,和她的父亲一起组建了家庭。

不同身份背景组成的家庭,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问题:莉迪亚的母亲重拾了梦想,忽然消失,又重新去往学校学习。莉迪亚伤心极了,她一直在想,如果母亲能够回来,她可以做任何的事情。上帝好像能听到她的祈祷一般,母亲因为再度怀孕,不得不回归家庭。

可梦想就像是藤蔓上的葡萄,没得到之前永远充满着渴望。由于自己无法完成梦想,母亲望向莉迪亚的眼神里开始充满期待:也许,女儿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母亲的回家让莉迪亚害怕再次失去,她开始无比地顺从母亲的意思,刻苦学习,生怕哪一刻母亲又会抛下自己。

每次生日,莉迪亚的母亲都会送她书,各种各样的知识性书本,可是这些书本却像魔鬼一样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一次,科目的成绩下来了,但她第一次没有及格,学习越来越困难,她对学习也越来越讨厌,可是父母对她的宠爱,让她忍受着学习的痛苦与煎熬。

随着哥哥内斯去往远方就学,再没有人能成为莉迪亚倾诉的对象,她真的要被这样的生活打败了。在一个平常的夜晚,莉迪亚走向了湖边,她开始明白继承父母的梦想有多么艰难,开始明白她再也无法因为母亲脸上的满足而爱上学习,开始明白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糟糕。生命的终结,无声地告白这一切。

本书《无声告白》原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故事的结尾,我们才真的明白莉迪亚的突然死亡,懂得了那些没有言说的真相。期待和爱将莉迪亚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如果母亲无法实现的梦想没有施加在她的身上,那她将可能选择她喜欢的一切,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可惜没如果,死神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却留给了我们更多思考。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信我们有很多人,从小时候开始,就经常会被其他人定义,在长辈眼里是可爱纯粹的小孩,在老师眼里可能是破坏纪律的捣蛋鬼,在朋友眼里是义气可交的小伙伴。随着长大,我们开始有“自我”的意识,可仍然不避免被他人想法和观点左右,无论是来自父母的,还是他人的,我们时常会因为那些期待,找不准自己的正确定位,在迷茫和未知里不知所措。

我有个喜欢建筑设计的朋友,可因为是女孩子,长辈亲戚一直劝说让她选师范专业,做一名教师,还一直举例说谁谁家孩子当老师可好了,工作轻松又体面。敌不过长辈的“热心帮助”,朋友现在是一名老师,而当初做设计师的愿望早就被工作的烦恼淹没了,留在过去那充满想象的时光里。这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那位飞行员,当他蛇吞大象的图画被小王子看透时,他心里的灯好像被点燃了,这样的认可,却是他孩童时期最缺乏的。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被宣布生命总结的时刻,第二次是再没有被记起的时刻。那么,我想人的出生也有两次,一次是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第二次是找寻自我的那一刻。生命的开端,我们只是毫无意识的小孩,在成长途中,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开始追寻梦想,找寻自我,第二次生命也就此开始。

我们处于凡世,只有打破他人的眼光,才能得以遇见真正的自由。

还记得那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在这个物质的时代里,仍然有人追寻着诗和远方,毅然辞去工作,踏上遥远的征途。大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之感。这样一封信,不只是打破了他人的眼光,更是打开了未知世界的门,是勇气亦是自由。

李叔同在39岁毅然绝红尘而去,正式出家,入山前曾作词:“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从此皈依佛门,专事佛学。此后再无艺术家李叔同,只有慧定寺里的弘一法师,红尘往事却再与他无关。

裴多菲曾作《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很早就被推崇,庄子笔下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腾风而起,遨游天地是我对自由最开始的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离官场的束缚,追寻心灵的自由。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一种自由,我也常在阅读的时候享受自由。翻开书,我仿佛就成了作者笔下的人物,感知着作者赋予我的生命和体验,而当下的我自己,享受着这一刻的自由。这样的体验对我而言弥足珍贵,生活里的我,也时常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会害怕别人的评判,所以这一刻,我不用在意那些目光,感受独特的,属于我自己的自由。

曾经的我莽撞,企图改变别人,现在的我理智,学会改变自己。

当我们带着友好的微笑,不再对人带着尖锐的锋芒,成熟面对生活的时候,生活的这面镜子也将回以微笑。

我们一生都在学习与人相处,有的人早早练就高情商,待人处世拿捏自然。也有情商不高的人,在人与人交往中,尽显愚态。我便是后者中的一员,我时常想习得高情商之法,完美处理好生活的难题。以前我是一个较真的人,时常会因为小问题和朋友争论不休,但这类事情的重复,让友情的裂痕越来越大。我才开始明白,企图说服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对待小事情,保留自己的意见,缄口默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多听多观察,说话多思考,才应该是高情商的表现。

人生只有一次,每人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世界。无论是找到自我,还是追寻自由,或者是改变生活方式,只要能够处世安然,享受一切,便已足够。


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