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见识笔记01——品牌和营销新模式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森海大爷

a 品牌是什么

品牌是以企业之名聚集在一起的人,所思,所说、所做的事(包括产品、意识形态、心理、故事、社交、服务等不同形式)效果的一种合集。

究竟说什么、做什么,应基于增加社会价值这一基点,围绕社会最小单位:每一个人,他们的日常困难,规则应该说什么、做什么。

洞见了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也就圈定了一个无盲区的目标市场(所谓市场,也就是一群有相同或近似需求的人吧)。

有时,在理解人的困难,亦或人每天需完成的任务时,会片面。比如,人有每天完成喝饮料的任务,但很多人去星巴克喝咖啡,完成的任务可不仅仅是喝饮料,还有社交任务。

综上思考方式,有利于建立营销活动与商业目的的因果关系,如:25岁男,月销500元水平这样的画像,很难与购买巧克力这一商业行为建立因果关系,至多是相关性,如果以此画像进行推广,很难讲效果。但以25岁男,完成送女友礼物购买巧克力这一任务,因果性则很明显了,将十分利于营销策划和效果追踪。

b 品牌如何表达

其实,在表达品牌之前,还有一步是建立,不过基于上节第一句话的描述,你所思所说所做就是建立,如同你每天的所说所做所思是在建立你自己。那么,剩下的就是高效、低成本地表达了。

直至人心是最高效、低成本的表达,也就是从动机说起——你为什么如此地所思所说所做。其次才是你如何做以及具体做了些什么。

这也是你与众不同的唯一可表达方式。

(NeedScope是一个辅助工具,可以更好的找到品牌价值观或情感诉求)

c 品牌营销推广的元模型

营销推广的目的,永远是获得用户,这和互联网运营的思路近似,拉新(促活往往也是营销推广的目的之一)。那么,获取一定是有成本的,最极致的所谓不花一分钱涨粉100万,也需要耗费智力、人力、传播等成本,依旧有成本。

而成本的高低不是拍脑袋蹦出来的,有其规律。

获客成本规律图

即获客成本高低与客户(用户)终生价值有关,成反比。营销策略如果不基于这一基础现实思考(或者叫模型),往往会盲目跟风且做无用功——如花几十万做发布会,找几十个记者发新闻通稿。

这是一个粗浅的模型,简单的将成本=了钱,而往往成本很复杂,比如刚刚说的智力、人工,还有人脉、名望、风口红利等等。

d 品牌管理

品牌既然是一群人的所思所说所做的合集,管理无非就是让受众认同并记住,时刻受提醒不忘记,还购买无阻力。说得学术些,就是高心智份额和购买便利性。

快餐≈M=麦当劳,运动鞋≈√=耐克,高端车≈三叉星=奔驰,提起最左边的关键词,就能多大程度地联想到最右边的品牌,就是心智份额。

购买便利性是指随时能买到的程度。

有高的心智份额的前提,就是品牌容易被记住且频繁。怎么个容易法儿?表征清晰,深刻——品牌定位好。频繁,就得靠推广了。

e 品牌从0开始

清晰的品牌定位(找不到说明与人雷同,为什么社会需要两个一模一样的企业?)+抓住时间窗口(先发,竞争杂音少,传播效率高成本低)+饱和打击(新概念新理念总有认知鸿沟在,所以要一鼓作气跨越过去)。

f 品牌营销推广的土壤变了,所以新模式诞生

这个土壤,就是媒体土壤。

1. 话语权的中心化向分布式演进;CCTV→网媒→微博→微信,最后一步是雏形诞生。

2. 垂直社群化;这里包含了那种兴趣群(社交,目的),产品群,人格群,也包含在技术驱动下,千人千面的隐形“群”。

总之,媒体变弱了,内容变强了,所以营销活动内容化是个新模式;

同理,一个好产品,就如同一个深入人心(或有用或有趣或有志等等)的内容,一样顺应了媒体土壤的变化,口碑成为了传播的重要媒介,不受控制,链式分布式传播。爆款是第二个新模式;

最后一个新模式,建立在一个理论基础上——新产品扩散理论,有点综合利用前两个新模式的意味。

尝鲜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落后采用者

建立小众社群,满足尝鲜者的需求,获得口碑,向更大众方向迈进。这和互联网的MVP理论类似。

g 营销活动产品化

之所以要产品化,应对的是媒体环境嘈杂化、话语权分散的土壤变化,以聚拢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优势资源,把营销做透。比如双11,B站的拜年祭。

附 内容来源

主要得益于刘十九的《市场营销的常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