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八班的孩子

2024-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岁语简读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汉语言博大精深,祖先留给我们的诗文积淀着智慧,闪烁着理性光辉,浓缩了丰富情感,也蕴涵着优美意象,是古圣先贤们的品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其实,它从未离开,早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脉里,我们的基因中。

如今,我们觉得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所谓“道不远人”,它们一直都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岁时节序里。今天我们仰望的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明月,依然是李太白“举头望明月”之明月;今天我们依然会生发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诘问;今天我们依然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生命体验;依然有:“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冥命不同。”之感慨……我们邂逅《诗三百》里明眸善睐的窈窕淑女;听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燕赵悲歌;在《正气歌》里体悟“留取丹心照汗青”。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盛唐气象······

这些看似遥远,实则留存于我们血脉里的文化根脉,却因“文言”的阻隔,极少走进孩童们的视野。古人云:“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中年养德。” 故,儿时开始诵读、学习古诗文定会受益良多,它滋养心灵、启迪心智、教养人品。

幼时诵读古诗文看似“无为”,其中意思更是不能了解几分。但日积月累的诵读,会慢慢渗透,浸润。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心灵更厚重,踏实、温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