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9《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美国】杰弗里·伯恩斯坦
前言:好久没有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就想读一读相关的书籍。最近恰好要去商丘支教,接触的群体都是孩子,又偶然在多抓鱼上看见这本书的推荐,于是便开始拜读。
正文:《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的英文是“10 Days to a less defiant child”。英文直译的话是“用10天去减少孩子的叛逆”。 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也是按照天数分成十章,讲述了孩子叛逆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我一直觉得,孩子不听大人的话,从情理上是有不妥,可大人说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吗?叛逆是一段时期,但家长们仅仅是等待过去,这样真的好吗?
叛逆的孩子通常容易发脾气,喜怒无常,总是拒绝大人的要求,不接受大人的管教,甚至气愤时大喊大叫。对于父母来讲消极被动的等着孩子的叛逆期过去,孩子的叛逆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一般叛逆控制不好的话,孩子会出现沮丧或者抑郁的情绪,甚至会导致犯罪。我们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父母就要真正的去学习,理解孩子的叛逆了。在进入叛逆期的特别关爱时段之前,我们先形成一个共识:面对叛逆的孩子,你一点都不孤单。几乎所有的家庭,我们都会共同的面临孩子叛逆的问题,唯一不同的只是问题的多与少而已。
诱发一个孩子叛逆有很多种可能:在学校被同伴拒绝,学习上遇到困难,与父母相关的关系,对自己的外貌形象不佳的考虑,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的冲突,甚至认为叛逆是一件很酷的事儿。但归根结底,所有叛逆的孩子都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叛逆的孩子。没有父母会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家长都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是消除叛逆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正确的倾听是理解的前提。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些情况:如果孩子告诉你,今天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因为英语考成绩考了60分。作为经常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你会怎么做?你会在成绩只有60分上做出强烈的反应吗?还是同理孩子被老师批评时难受无助的感受?如果你听到了孩子说:今天小伙伴们评价他是智多星。你又会怎样反应?你会为孩子获得小伙伴们肯定而高兴?还是对孩子提出要求,那以后更应该好好的去读书学习?这些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作者对此给出的建议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倾听状态。
书中指出对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倾听状态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点是不要给予未经请求的建议。如果孩子没有问你应该怎么做,你就不要说“你应该怎么做”。第二点是不要轻易跟孩子谈论家长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孩子在讲他的事情,你却再想你自己的事儿,这是倾听的大忌。第三点是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痛苦,对于你来说感同身受。如果在倾听的时候蹲下来或者是坐下来,认真的跟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耐心的听孩子去讲,能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就更好了。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能够引发权力之争的原因是孩子认为他有权利这么做,而家长认为“你必须听我的”。超越权力之争,父母要改变心态,应对叛逆孩子不是要操控它,而是要赋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当你心平气和果断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信念时你的孩子可能会更听。我们始终要记住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哪个成年人讲过由于父母理解他们了而度过了一个可怕的童年。”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十九条建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是给你的孩子赋权;如果我不想让孩子有错误的行为,首先我要做到,我不能有那样的行为教给他。我要特别清楚我的边界在哪里,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不干预孩子。
使用打骂、大喊大叫的方式来控制孩子,孩子会因为害怕而屈服,但造成的后果是,下一次如果你不使用这种方式孩子会无视你的要求,只有吼叫、打骂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而否定孩子的感受,并且说妈妈不爱你了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会变得更胆小、自卑、不自信,而给孩子贴标签,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对峙心态和对抗情绪。
或许很多家长都知道要爱孩子,可是很多时候,话说出口就变成了唠叨、教条、评价、贴标签,总觉得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总觉得孩子弱小,所以不自觉中就变成了权威型家长,一副高处俯视孩子的心态,自以为是的要求孩子做自己认为对的但并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事,控制孩子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其实,要理解孩子,需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脱离自己的父母身份,把他当成同事、朋友或者其他的角色,你想想自己还会以平时与他对话的语气说话吗?不会? 因为其他角色与自己是平等的,当可以抽离自己的身份,给予孩子的是有边界的爱,会更容易理解孩子。只有理解孩子,你才不会居高临下,欺负弱小,做到平等的沟通,只有这样,才会注意自己的措辞。我一直觉得,沟通从来都不只是技巧的问题,而是是否有心,两个人的沟通,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结语:时间可以用来被浪费,但是不要浪费生命,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因为那永远不可逆,有些东西,失去了还会再拥有,但与孩子的这段亲密时光错过了就是永远。爱,要说出来。有爱滋润的孩子,人生才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