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文蛤散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289人  一帘清风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文蛤 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猪苓 十八铢(去黑皮)白术 十八铢泽泻 一两六铢茯苓 十八铢桂枝 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以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白散方桔梗 三分巴豆 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 三分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病在阳”,就是太阳病,应该以汗解,却用冷水喷面,以冷水浇身(“噀”为喷面,“灌”为浇身),身体的热量被冷水劫夺走了,病反而更不能去了。于是更觉得烦躁了,这是表不解,水热上冲之烦;皮上有粟米一样的凸起,也就是鸡皮疙瘩,这是汗愈出而不得出。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这句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想喝水,却又不是很渴,说明虽有烦,里热证却不明显;二是渴欲饮水,却又不是很渴,饮水不多。若做第一种理解,应该用大青龙汤,解表加去烦;若烦热不重,麻黄桂枝各半汤亦可。做第二种理解,应该是五苓散,五苓散是治中焦有饮又渴欲饮水。后面也说了,若服文蛤散不愈,可以用五苓散。这里用文蛤散,是不对的。

关于文蛤这味药,胡希恕先生曾经详细考证过,下面引用两段胡老的观点:“文蛤这个药,《医宗金鉴》说是五倍子,五倍子古人叫文蛤,说得也有理。《医宗金鉴》说实验用过,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而有作用。有些人认为,牡蛎这个药可治渴,文蛤也能治渴,是海物的东西都治渴。不过《医宗金鉴》说实验过,这个做个参考。

我实验过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还不如牡蛎、花粉。花粉牡蛎散都治渴的。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叫栝楼牡蛎散。专用文蛤并不理想,五倍子我试过效果不好,作个参考。真正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像《医宗金鉴》说的那么好用。

我想牡蛎可以治渴,文蛤也可以治渴。……文蛤散这个药就是解渴,这在《金匮要略·消渴篇》里这么说‘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文蛤咸寒止渴。此段‘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怎么用文蛤散呢?当然不是的。”下面这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不好理解。我们知道,结胸是偏热证的,用药也是以寒下为主。何为“寒实结胸”呢?就是有结胸的证状,却没有热证,所以是寒实,是寒水寒痰在里面凝住了,而非水热之结。那寒实结胸和脏结有什么区别呢?寒实结胸虽无热证,津液应该是不会太虚少的,所以可下;而脏结是津液虚少的,所以不可下。

后面说用“三物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应该是错简,应该就是用三物白散。

白散这个方子的主药是巴豆。巴豆这个药大家很熟悉,不是因为常用,而是旧小说里常出现,做泻药用。在从前巴豆是常用的药,现在很少用了。巴豆和寒下的大黄芒硝不同,它是热性的下药,所以能治寒实。巴豆这个药很峻猛,所以用得很少,只用一分,约合四克左右。而且不是全服,加上其它药为散一次只服“方寸匕”,约为二克左右。近代有一种用法就是用巴豆霜。巴豆霜是将巴豆碾碎,将其中的油用吸油纸吸掉,因为油的药力很强。这种用法比较温和,入丸药用量一般也就是三克之内。巴豆还有个特点,就是服热粥可助药力,腹泻会加重;服冷粥则减药力,腹泻就止。桔梗这个药后世很常用,说用来宣肺止咳。后世论药太笼统,宣肺止咳的药何其之多,药性也千差万别,岂可一言以蔽之。桔梗单味大剂量煎服会觉得胸闷、喉中拘紧,胃中顶而欲呕,说明这味药是往上宣散的。桔梗微辛,可它不是很散,没有香味,不能走表。它的宣散偏向于里的层面,所以用它来结于里结于上的痈脓,是治肺痈排脓的主药;也用它来治肋下刺痛。

贝母这味药现在价格被炒得很高,后世常用它治咳嗽。贝母的作用和桔梗有相似之处,其作用有三:散结、排脓、祛痰。我们前面学了热性的结胸,也就是水热之结的治法,大小陷胸汤。现在又学了寒实结胸的治法,三物白散。后面还有别的类型的痞结症的治法。这个痞结证在《伤寒论》里是论述很完备的一个系统。现在肿瘤类疾病这么多,这个系统要好好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