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想法电影漫谈

十二公民:情与法的较量

2019-05-03  本文已影响11人  黄雨琳

在一所政法大学里,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了补考,他们在模拟法庭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台下的家长们则是等待着属于他们的另一份作业:作为陪审员的他们要表决在这个“杀人案”中,富二代究竟有没有罪,只有当十二个人的决定是一致的时候才能结束审判。

所有的人证物证似乎都非常清晰地将有罪指向了这名富二代,住在楼下的老人“亲耳”听到了富二代朝着他的父亲喊道:“我要杀了你!”然后听到了父亲倒地的声音和富二代慌忙跑掉的身影。对面的女人亲眼“看到”了案发的过程。一切似乎都显得毫无疑问。

就在“陪审员”们第一轮投票中,十一个人都毫不犹豫地投了有罪。可是有一只不和谐的手却打破了所有人原本打算早早了事的心愿。

“天底下没有百分百的事,所谓那百分之百,都是咱们四舍五入的那么一结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点小事里头,容易被咱们忽略的小事里头。”

当获取真相变得那么容易,不需要丝毫的犹豫,甚至在人群中没有引起丝毫的异议时,一切却变得更加的可疑。而八号举起的那只手,就是为了寻找看似“完美”真相的背后那一点点存在的瑕疵。

为了翻出这一点点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瑕疵,在接下来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中却翻出了每个“陪审员”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作为模拟陪审员,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经历,也背负着各自的秘密。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仅仅是一次他们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所有人在炎热的天气下为了孩子们的考试被迫聚在一起。他们中的有些人一心想着完成任务快点回去做彼此的事。

有些是纯粹想结束的人,作为和事佬的数学家,他一心想平息风波,快点结束,至于富二代究竟是有罪还是无罪,他并不关心。作为保险推销员的陪审员则在不断地摇摆当中。他既被一开始的“铁证如山”所迷惑,后来又被八号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在有罪和无罪当中来回摇摆。

这里面还有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他一口一个外地人的素质问题惹毛了11号陪审员和5号陪审员。11号陪审员是个大学的保安,他曾经尝试报考政法大学,但是落榜了。尽管如此,出于对政法工作的热爱以及带点对7号和10号陪审员赌气的情绪,他将最开始有罪论断改为了无罪论断。

而5号陪审员是个蹲过冤狱的混混。生活的戏剧性让他对于可能被误判者的悲悯之情,他深深地体会到,如果富二代无罪却被判刑,对他来说可能面临的是一生的苦难。相比之下,6号陪审员,身为急诊室的医生,他并不能够用法律人专业的思维去判断,有罪和无罪之间那条常常被真相所模糊的细线该如何把握,但见过了世间百态的他,秉承着对生命尊重的观念,从人云亦云的有罪判决到被八号说服,选择了无罪的判决。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里,每一个镜头都在撕扯和焦灼。作为检察官的八号陪审员所有的理性和克制最终将11票的有罪搬回了全票无罪的结局。出于自身的职业素养,他的理性和人格魅力得罪了在场的很多人,但也征服了在场的绝大多数人。

但是他的头顶上并没有主角光环。无论是3号陪审员的偏执的举动,还是10号陪审员令人讨厌的言论,他们都不应该成为理性的检察官背后无理取闹的市井小民。12个陪审员坐在一起,所代表的是同一部法律,同一个司法程序下需要面对的12种生存状态。

而每一种生存状态对于司法的解读也存在着天壤之别。每一种生存状态在面对同一个案件,亲历同一桩案件庭审过后都困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里,这就注定了他们都只能在自己的有限的视角里去看待同一个社会热点。

所以就有了激烈的争论,而这场争论从最开始需不需要重新讨论的时候就有了争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没有耐心的人是当作业在“游戏”着。在3号陪审员的眼里,儿子杀了父亲就是不忠不孝的恶行,他甚至都没有打算要替案件中的“富二代”翻案。7号陪审员一心惦记着自己两天没开张的小卖部,炎热的天气下,他仅仅是学校安排来凑数的陪衬而已。

除了生命权利之外,其实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太多的跟“法”有关的更为深入的讨论。更准确的说,是借着“法律”的这个大容器,将每个人的故事搅在其中。在激烈的冲突下,每个单独的故事有机会慢慢的不带偏见地被分离出来,每一次的分离都能够带给旁人更多的思考。

这恰恰就是司法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辩护律师的立场,公诉人员的立场,甚至是自诩着公正无私的法官在选择法律的条文来宣判,当法无规定需要运用到自由裁量的时候,也难以逃脱自己的有限视角。只不过在避免了个人的情感因素外,还是逃脱不了所受到的不同的教育,它们给了他灵感的同时,也带给他永远不可避免的局限。

受过一定教育,拥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法学院助教;常年浸泡在数学这种自然科学里的大学教授;妻离子散的出租车司机;有能力包养女同学的房地产阔商;蹲过冤狱,哥哥被捅伤,而今从良的曾经的混混;尊重生命的急诊科的医生;学校的小卖部商贩,油嘴滑舌的社会底层;充满着正义感的检察官;曾在文革期间被打为右派的空巢老人;对外地人有歧视的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法律学校的保安,政法大学的落榜生;信念不坚定的保险推销员。

他们来自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如果不是学校的作业将他门凝聚在一起,他们就会沿着彼此的生活圈子和生活轨迹毫无交集地生活下去。

这份作业,这个案子仅仅是一个引爆点。所有人似乎都在试图寻求和解,但是又都在分歧面前捍卫彼此的观点和尊严。当每个人的伤口被一点点撕扯出来的时候,痛苦的过程也意味着体谅,体谅身边那个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出生,不一样的机遇,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这部影片讲的是法,讲的是我们该如何敬畏生命,讲的是我们不应该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情绪去断定一个人的生死。

但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并不是纯粹的法观念上的撕扯。8号审判员几乎扮演了一个严谨认真的法律人应该有的角色,他的素养,他的专业知识无懈可击。但是在这个焦灼的过程中,无数次让他奔溃的恰恰不是法律问题。

断案推理的过程也让人痛苦,这种痛苦是自己跟自己的挣扎,但最起码那个自己是可控的。可是八号陪审员全程紧跟着的是其他11名陪审员中绝大多数的法盲。

他们凭借的是自己的人生阅历,凭借的是自己对于法律所谓的“解读”。他们就像是看到了八卦新闻一样毫无逻辑感的推理。他们凭借的是自己扎根的土地下孕育出来的人情世故,那是一种“同理心”,一种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自带的偏见。

正如10号陪审员反复嘟囔着的那句:证人是不会有错的。他们不明白跟富二代一家无冤无仇的住在楼下的老人和住在房屋对面的女人为什么要说谎。但是八号陪审员通过冷静的演绎推理试图让他们知道,老人和女人他们没有说谎,证言与事实出现偏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也以为自己说的是真的。

这才是八号陪审员最为痛苦的地方。他不被理解,最开始他也不理解其他的人。

就像两张嘴都在跟彼此发声,可是都不知道对面的人究竟在说什么。

学校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达成共识,如果不是在短时间内的草草了事,那么达成共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在痛苦的磨合中,让法与情达成共识,从而得出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论。从更深层次的说,还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处境和他人的处境实现“共情”的情况下在与法达成共识。

八号陪审员一心想要用理性去说服在场的每个人,但就是这种强硬的“误打误撞”敲开了在场每个人的心房,以一种他也想不到的方式达成了共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