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秘籍九〕细节决定文章的成败
我们有时候发现自己写的文章与名家写的散文主题相同,内容相似。比如:同样抒写乡愁的文章,无数人写过。但是大浪淘沙,许多人被人遗忘了,只有小部分人的文章成为经典。
大家非常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就是今天讲解的主题:细节决定文章的成败。
我们有时候灵光一闪,想到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匆匆写出来,却空洞乏力,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当然更感动不了读者。这就是细节没有写好。那么,如何把细节写好,让文具备吸引力呢?
一、层次分明,让人身临其境
层次分明的描写,主要用在景色的刻画上。我们要像画家一样,把看到的景物按层次素描下来,让没有去过的人,能够身临其境。比如:朱自清《绿》。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两段文字把梅雨潭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
二、赋予文字感情,让人感同生受
文章本来就是用来传递感情的,这才是它的真实用法。我们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开心地笑了,悲伤地哭了。因为文字带来的情感感染了我们。比如:龙应台《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读了《目送》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忍不住热泪满眶。
三、场景逼真,让人心生向往
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像拍电影一样,把真实的场景还原,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成功呢?比如:刘白羽《长江三峡》。
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崖,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
四、悬念丛生,让人热血沸腾
大家可能认为悬念是小说才用的,其实散文也可以用悬念,非常吸引人。比如:都德《最后一课》。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这篇文章用了寻常是一种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二者一先一后,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就形成了悬念。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所以细节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让文章变成经典,就需要把细节描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