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有多愚昧?
近日一篇《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的文章在网络引起热议,骂声赞声一片。这位宝拉奶奶用了很多数据、事例来论证,看上去有理有据,特别是“美国慢跑协会会长的命就是这么被磨掉的、参加马拉松的中产阶级被洗脑”太震撼,不过逻辑混乱,各种观点论据数据乱穿插,吃瓜群众也不能忍。

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跑的?
第一个论据:心肺太脆弱了,人不死,心脏不收工,任何的运动,都尽量不要给心肺造成额外的负担。
长跑时只有心和肺在狂喘,美国慢跑协会会长的命就是这么被磨掉的。
呃呃呃,一句话里的BUG这么多也是服了。“人不死,心脏不收工”这些推断不出心肺脆弱哇,“不要给心肺造成负担”我懂,可是达到多少是过量的“额外的负担”?搜到羊城晚报去年一篇报道《最佳心率跑出安全和效率》,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区主任医师郭兰是这么说的:“检测心率,是最容易找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衡量运动量是否适当的指标。关于健康跑的心率计算公式有很多,若你要得出更精准的靶心率,最好是通过运动试验获得最大心率,然后由公式计算出靶心率,完整的公式应该:(220-年龄)-静态心率]×(60%-80%)+静态心率,对于体力低或年老的人则从较低运动量开始。“郭兰称,如果用自我感觉用力评分法,这个区间应该在自我感觉“稍稍费力”和“费力”之间。或者就是:当你在运动时,还能够一边与旁边的人说话,这个心率水平就是可以接受的。报道里有很多测试心率和了解跑步强度的方法,总之,马拉松过程中保持适当的心率即可。
“美国慢跑协会会长的命就是这么被磨掉的”是这段里面看上去最有说服力,但名字都没有,这个被磨掉的是个什么鬼?搜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这个协会。据中国日报日报网报道, 丹麦一项心血管长期研究结果显示,慢跑能够延年益寿。这项“哥本哈根市心脏研究”始于1976年,19329人参与研究,年龄从20岁至79岁。哥本哈根市心脏研究首席心血管专家彼得·斯科诺勒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欧洲预防2012”会议上公布结果称,上述长期研究显示,慢跑使致命风险降低44%。从寿命角度而言,益处体现在男性慢跑者比不跑者平均寿命长6.2年,女性慢跑者比不跑者平均寿命长5.6年。
所以,除非这位奶奶把因为跑步死掉的美国慢跑协会会长名字标出来,否则实在没有说服力。不过倒是提醒运动要适当,要提前准备。
第三个论据和第一个论据类似,先提过来说说:马拉松运动需要多高的体育素养!即使是平时的马拉松训练,也有很高的专业要求。
马拉松训练对关节和韧带带来的损伤巨大,很多是不可逆的,很多人是在膝盖半月板被磨没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才知道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练的。
前面说心率脆弱,这里说的是对关节和韧带损伤大。有一点没说错,马拉松运动需要多高的体育素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区主任医师郭兰指出,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类型与频率四大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氧运动的运动处方。无论是心率控制、关节保护,或是运动处方、饮食方案等方面,科学训练无疑是身体安全的保障基础。做好关节保护的基础上,不能确保马拉松不造成关节和韧带损伤,但巨大估计不可能。至于“很多人是在膝盖半月板被磨没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这么惊悚的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渝平是这么说的:只要运动量控制好了,跑步很少造成损伤。所有的运动要适度,我总结就是四个字:量力而行。保护膝关节,当然游泳最好了。跑步、走路也可以,最好不要爬山。“他表示,”爬山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却不利于保护膝关节。因为,上山的时候膝关节负重基本上就是自身体重,而下山的时候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损伤。髌骨、半月板、关节面的摩擦加剧,很容易造成伤害。“
所以,还是跟上面结论一致,不能得出马拉松对身体有害。
第四个论据:过度的体育锻炼不但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使人多伤、多病、早衰、短寿。普通人接受训练后有没有可能挑战马拉松?回答是:适合马拉松运动的人很少很少!很多体格优越、万里挑一的运动员都承受不了这项运动。
据统计,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占77.5%。1956年奥运会万米冠军、苏联功勋运动员库茨死于心脏病,很多非常杰出的著名长跑运动员都在不到50岁时死于心脏病,尽管他们的心脏原本也特别优秀。
看到这里,有点明白了,文章作者基本是把很极端的例子当成普遍来进行恐吓。他也说了过度的体育锻炼不能延年益寿,举的例子也是运动员。可是普通人怎么可能做到职业运动员的运动量?按这个逻辑,全国也别在小学推广足球运动了,那些跟腱断裂等各种伤病的运动员不要太多。环球网援引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也可以反驳:“美国心血管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发现每周保持总量约为2至3小时适度慢跑的人最长寿,而那些多度锻炼和从不锻炼的人的寿命则相对较短。这项研究的发起人马丁•马苏马拉博称,这项研究并不是让人们不跑步了,而是建议那些过度锻炼的人们认识到过度运动与缩短寿命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马拉松就是一场“蒙骗”?
第二个论据跟前面说的一堆不属于一类,可能更博人眼球,放在靠前了:中国的马拉松就是一场“蒙骗”。为了达到空前的竞赛规模,主办方有意无意地放低报名门槛,裸跑的选手不计其数。
证明的事实:今年3月份的广东清远马拉松,被媒体戏称为“最受伤”马拉松,总计两万名的参赛选手中,有1.2万人接受救治,肌肉痉挛达9838人;4月份,杨陵农科城马拉松和德兴铜矿马拉松,各有一名选手在比赛中猝死。
为了达到空前的竞赛规模,主办方有意无意地放低报名门槛。这个说法倒也没错,很多人没有准备就开跑的确容易受伤。而且很多意外发生也是主办方准备不足的缘故,比如清远马拉松竟然发肥皂导致人误食。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有参赛者称,后30公里补给的食物就很少,其实最后10公里最需要补给,否则就容易造成低血糖休克。急救专家看来,包括马拉松赛在内的公共活动猝死事件频发,很可能是现场抢救设施不到位导致的。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国内马拉松活动主办方在组织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并不能推导出马拉松对人体的害处。号称历史最悠久的波士顿马拉松,1897年就已经开办,118年来每年都能吸引两三万民众参赛。但“波马”可不是随便就能参赛的,“波马”主办单位要求报名的选手必须曾经参加过波士顿田径协会认可的赛事,并取得符合各分龄组别的成绩门槛,才能报名。
“马拉松被包装成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背后有商业推手”有错吗?
第五个论据:这几年被带起来的大多数马拉松爱好者们,恐怕只是一批被洗脑成功的“炮灰”。他们大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这些中产阶级急需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实现对生活方式的健康转型。
商家和政府合谋,机智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邀请王石、潘石屹等明星参加马拉松,成功树立了马拉松的高端形象。马拉松被塑造成了一种高端炫酷的生活方式。
第六个论据: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马拉松自然扛起了这把大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加上可观的收入,举办的低门槛,马拉松赛事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围绕着产业链的核心层,除了刚说到的体育用品,还有上游制造、媒体、中介、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这两个论据讲的大致是这个意思:马拉松是个庞大的利益网络,被塑造成高端生活方式,只有傻X才参加。这个帽子好大,跑个马拉松就是被洗脑,这锅不能背。按这个逻辑,电影业有庞大的利益链,我花钱看个电影也是被洗脑?买个护肤化妆品也必须是被洗脑咯?只要是有利益链的产业,花了钱感觉都是掉下陷阱?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的运动意识越来越强,运动人群的数量也成几何级的增长,健康产业并不是什么阴谋。“2016全民健身科学运动产业合作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综合处处长孟亚峥预计,到2020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每年1.5万亿元。
也就是说,人们重视健康,愿意为健康买单。从花钱报名参加马拉松到花钱买装备,这都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钱多可以买贵的装备,钱少买普通的装备,前提是安全就行。至于请名人代言、举办马拉松形成利益链条都是正常的商业运作,需要改善的是专业运作,谈不上阴谋。
总之,作为想跑马拉松但没勇气的人,为避免有一天被人嘲笑被洗脑,也得未雨绸缪驳斥这个已经各种疯转的文章。最后感叹下,现在网络上有些大号为了点击量、博眼球也是无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