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大唐诗人们坎坷的仕途之路,骨感的现实有多难
人生最重要一关的莫过于高考,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就相当于现代的高考。这是每个时代每个文化人都要经历的,连心怀幽远的诗人也逃不过。
那么古代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和唐朝诗人握个手》就跟我们深度解读了那个时期的考试制度。
手机拍摄本书作者,急脚大师,曾在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担任语文老师,获“教坛新秀”称号。在《学语文》《领导科学》《皖南晨刊》等省市级、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等300余篇。
本书用诙谐的语言为我们真实还原了那时科考制度,让我们啼笑皆非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骨感。
一考试分数不能一捶定音,要看综合分数
唐朝刚形成科举的雏形,规章制度不是很完善。考卷上考生的姓名和籍贯看得一清二楚,这不免考官会抱有私心。如果是某个权贵家的子女,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如果考生本身才华横溢,锋芒太露,那考官也得让他过。因为此事惊动圣上,必会受到指责和惩罚:这么有才华的人是怎么错过的,你是怎么当监考官的?
这些通通在考试前,就成为了加分项,再综合考试分数。
直截了当地说,当时的考试结果=家庭背景+自身名气+自身才华!
手机拍摄
二广告打得响,考试成功机率就大
如果是没啥家庭背景的大才子,这时可要自己给自己打广告了。要把自己创作的诗词歌赋给考官看,让考官满意,这自然也会加分。
比如像“少年游侠”陈子昂,为了入仕想尽办法,他花费千金买琴、摔琴,而且还广告营销,现场派发诗词文章的小广告。
可广告打得响,却不能太过。比如李白一样,他写了一封自荐信给韩朝宗,信中显得过于自负了,猛夸自己一顿,让韩朝宗看后反感,不加分反而减分,纵使他万般才华集一身,也不入考官法眼,考试资格都取消了。
三真实才华是苦练出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其实有些是苦练出来的。
中唐以后,赋诗的第一题就是格律诗,作题要有相关的规格。
为了将题目做好,就得苦练。而且,为了名声大,就要创作出佳作。这也得练习。
他们要一有思想,一有感触,一有新闻就得写。努力打磨自己的作品。
比如贾岛三年打磨两句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看哭很多人。
写到最后:
本书是通过20位诗人的科举,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真实写照,也将社会黑暗、人性展现地一览无余。
看着似繁华似锦的大唐盛世,背后却是科举制度的苦不堪言。诗人们往往在人生的转折点苦苦挣扎,有的一辈子痛苦不堪,有的却干脆放手,豪爽洒脱。也许这也显示出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和唐朝诗人握个手》是从科举制度角度去解读每位唐朝诗人的一生和人生态度。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在唐朝科举制度下,产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也许或多或少,我们应该感谢这个科举制度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璀璨的文化!
手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