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六
有的时候觉得这世界真大,说了再见,就真的再也不会相见了。但有的时候又觉得这世界真小,该遇到的人还是会遇到。
关于数字六我经常感叹的是“这世界真小”。
之前在深圳遇到一个陌生阿姨,说在香港见过我,起初我还不相信,香港虽然不大但也不小吧,直到她说出了海港城永明金融大厦18楼和我们大区总监的名字,以及她记得当时的我正在打印资料。在佩服对方记忆力的同时,真的忍不住感叹“这世界太小了!”
在朋友圈看到两个自己不同时期认识的朋友互相点赞和评论,也是常有的事。一般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就是,三个人会在评论区展开一段理清关系的对话,并且感叹一下“这世界真小”。
最近就在朋友圈发现,我本科实习的同事和我本科的同学现在是同事,这种情况还比较常见。最令我震惊的是,这个实习同事的爸爸和我的妈妈小时候是邻居,也是小学同学,只因为我和那个同事同个姓氏,我随口多问了一句,后来就帮妈妈找回了一帮失散多年的同学。
这周听《得到》何帆老师的课,正好讲到这种现象。
“这世界真小”,跟一个神秘数字“6”有关。
相信不少人能猜到,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又称“小世界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7年做过的一个研究。当时他正在哈佛大学教书,住在波士顿。他发出了300封信,其中200封随机地发给远在内布拉斯加的居民,100封发给了波士顿的居民,这三百封信都是要寄给住在波士顿的一位股票经纪人的。如果你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就直接把信寄给他。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就把信寄给一个你自己认识,而且你认为最有可能找到目标收信者的那个人。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问三百封发信人,他们觉得需要转手几次,这些信才能到达目标收信者手里,很多人说至少得几百次。最后的结果是,平均只用了六次。
这个研究现在已经成了传奇。不过,如果只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是很令人信服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100个朋友,你的朋友的朋友就是1万人,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共有100万人,以此类推,到了跟你有五度分隔的时候,你就有100亿人的关系网了,而目前全球人口总数为75亿。所以,在六步之内,你就可以联系上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
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还有很多缺陷。比如,不是每个人都有100个朋友的,有的人可能只有10个朋友。再比如说,你的朋友和你的朋友的朋友会有很多重合,也就是说,你的社交圈子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广。你不认识的人,你的朋友很可能也不认识。
“六度分隔理论”以后,另外两位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詹姆斯·富勒提出了“三度影响力原则”,对社交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有幸听过克里斯塔基斯教授的TED演讲。
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相距超过三度是“弱连接”,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
为什么“弱连接”更容易传递信息呢?因为跟你更亲近的“强连接”关系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知道的他们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
‘’弱连接”关系可以把不同社交关系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因此,如果你想找工作、找对象,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找“强连接”关系,而是去找“弱连接”关系。
不过,“六度分隔”虽然可以联系到地球上任何一个你想认识的人,对构建人脉意义重大,但是“弱连接”也意味着你可以认识某某,但不一定和某某成为朋友、建立友谊并且相互影响。
而“强连接”关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思想、情绪。
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快乐的概率减少7%。
与挣更多的钱相比,拥有快乐的亲戚和朋友更能给你带来快乐。因此,坚持那些产生快乐的行动,让更大的群体实现快乐的同步化。
作为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找到了理论根据,所以我会继续做个小太阳发光发热的。
世界很大,但也很小。
你若微笑,世界将回报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