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我们要拼命努力,还是好好活着?
01
前天,小样妈正忙着赶作业,手机里蹦出一条推送:著名主持人李咏去世,享年50岁。
这个消息来得好突然,没有一点真实感。但我来不及缅怀,毕竟还有一篇论文没写完呢。
昨天,小样妈交完最后一门作业,长出了一口气。总算赶在截止日期前,把7门作业都交了。
合上电脑,打开手机,缅怀李咏的文章铺天盖地地进入我的视线。
看到李咏生病前曾经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还那么年轻就患病离世,想起前两天我还在熬夜写作业,小样妈不禁感叹:
到底什么才算是努力的人生?
02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推崇“努力”的价值。
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我们努力的方式,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压缩休息,甚至是睡眠时间。
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因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是不知道成功和疾病,哪一个会先到。
如果熬到最后,连命都没了,那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03
小样妈以前也是很努力的。
读大学的时候,一到期末,就经常整宿整宿地复习。
最狠的一次,小样妈连续两晚没睡,白天考试,晚上通宵复习。
到了第三天,我坐在考场上,看着发下来的试卷,突然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感觉。
试卷上的字我每个都认识,可我完全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
是的,我的大脑当机了。
就这么懵了一个小时左右,我的大脑才渐渐恢复功能。于是我只能用剩下的一个小时,匆忙地把题做完。
皇天不负苦心人,努力的复习换来了漂亮的成绩。
要是你以为我会因此而开心,那你就错了。
因为熬夜太频繁,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那一刻我才发现,和秃顶、猝死比起来,成绩根本不重要。
没有什么比健康地活着更重要了。
04
可惜,人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疼的。
生下小样后,我辞了银行的工作,来到一家新媒体企业做育儿编辑。
以前虽然上班累,但下班就解放了。
而现在,下班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工作而已。
偏偏我又是一个特别负责任的人,总想把工作做到最好。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没有娱乐时间,没有陪家人的时间,甚至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我当时的处境其实和很多人一样,虽然不喜欢加班,不喜欢这种透支的状态,可是我对自己说,
“没办法啊,老板交代的事总要做吧。年纪轻轻的,总要奋力一搏,做出点成绩吧。”
我就这么“努力”着,把自己都感动了。直到身体再一次亮起红灯,我才想起读书时候的教训。
还好,我是一个怕死的人。
我强迫自己停下来,好好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真的对现在的状态无能为力吗?
然后我发现,我并不是不能改变。
只要我愿意持续地努力,我就能选择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我又一次辞职了。
05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在生活面前,不是谁都有的选的。
我承认,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有两点是一样的。
第一, 健康真的很重要。
第二,只要你愿意,你就一定有的选。
哪怕一开始,只是做一些微调,定一些小目标,也比放弃主动权,被生活追着跑要来得好。
如何抢回主动权,健康地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呢?
小样妈有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给大家做参考。
1. 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
大部分熬夜,都是因为我们在时间充裕的时候太拖延。
比如小样妈以前熬夜复习,就是因为平时没看书。
熬夜加班,要么是因为白天的工作效率不高,点个奶茶聊个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要么是因为不会做时间管理。
如果我们能好好地规划时间,上班的时候全力以赴,那下班后,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2. 多问问自己,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
十年前,我这样问自己。
然后我明白,分数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90分固然不错,但如果那会透支我的健康,那考80分也就够了。
四年前,我这样问自己。
然后我明白,大企业对我来说也不重要。如果换一份工作,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那它没有名气,又有什么关系?
找老公时,我也这样问自己。
然后我明白,一个男人是否成功,是否英俊威猛,对我来说也不重要。只要他爱我,愿意花时间陪我,能尊重我的想法,对我来说就是好老公。
当我们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把事情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长度去看。
你会发现,很多你现在眼里的大事,都变成了小事。
而很多你现在无暇顾及的事,比如健康,比如陪伴家人,比如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却都变得无比重要。
搞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然后把时间花在上面,这不就是幸福本身吗?
3. 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不管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还是学习健康管理、投资理财、育儿知识,让生活更有掌控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用知识换取自由。
小样妈有说辞就辞的勇气,也是因为我一直在不断学习,所以我不怕被社会的洪流淘汰。
今天分享的都是小样妈的一些人生感悟。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努力不等于透支身体。
上班时分秒必争,下班后享受生活,空闲时给自己充充电,你一样能健康地努力,好好地活着。
愿每一个努力的你,都能活到99。
喜欢今天的文章,就转发支持一下我吧。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