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十六:攻乎异端,你会怎么攻?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一章,和上一章一样,孔子谈的是治学。但同样,也存在歧义。原因就是中国汉字的多义。这一章存在歧义的词有:一是“攻”,有两义,可以作攻击、批判解,也可以作攻治、研习解;二是“已”,一作停止,消灭解,一是“也已”连用,无义。就这样,歧义就产生了。
那么,这句话,就有几种解释了,一种解释是:研习异端邪说,那是有害的;一种就是批判异端邪说,害处就消减了,就没有害处了。对此,钱穆先生另有一说,他认为,“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两端坚执其一”,“学问当求通其全体”,“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即《中庸》的“执其两端用其中”。
孔子当时的原意,现今已无从知晓了,因此,针对这句话,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把这些意见加以分析,综合,那么对于治学,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始学时,不可学习异端邪说,此时尚没有分辨力,一开始误入歧途,则会贻害无穷,因此要重视起始,开始时要学习正确的理论和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学习一段时间,学有所成后,不可偏执,这时可拓展知识面,针对不同的理论和知识,可以研习,通过对两端的学习,理论和知识渊博,就能相互比较,知其利弊,有所取舍,从而在心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知识;最后,当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形成后,针对错误的邪端异说,就会理论充分、证据充足地加以批判,让别人看了后,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从而有益于他人,这才是为学的最终目的。
因此,针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起始为学时,要慎重,可向他人读者,或听从师长,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向,这样就没有害处;当学到一定程度,理论和知识体系业已形成,这时可广泛学习,相互参照,辨其利弊,从而最张有所取舍,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就可避免害处;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针对不同的理论和知识,利用自己理论和知识的广博,找出异端邪说的弊处,加以批判,就能帮助他人,避免他人走弯路,从而有利于社会和他人,因此,也就没有害处了,相反还会大有益处。
所以,对于异端,根据你为学所处阶段,选择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起始为学时,要选对正确方向,无害;学有所成时,不可偏执,可两端参照研习,有所取舍;最后,学有成就时,根据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对错误的异端学说加以反驳和批判,从而有助于社会和他人,更是无害而有利。以上仅是我的个人之见,也可以说是,针对这句话,在众多今人时贤的注解上,自己产生的一点想法,或说体会,不知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