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作业》给我的三个启发|2023-01-14

2023-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念即起行

上周,我翻阅了《张艺谋的作业》一书,讲了他从西安棉厂青年,逐步成为国际知名导演的经历,挺有启发。

来自百度

01你愿意成为工具人吗?

书里面多次提到,张艺谋对于做个工具人,乐此不疲,

有个领导,多次强调,努力的意义就是摆脱职场“工具人”的宿命。“工具人”这个词,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他的意思是趁着年轻,提升自己,向上走,不要被企业和时代淘汰。

这本书里面,“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工具化’这个词他反复说了几遍。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张艺谋有意识让自己工具化,另外“接受是我最大的哲学”。记得李一诺也表达过,把自己当做道路(工具之一),让正确的事情经过。

1974年,张艺谋攒了三年多,加上母亲的赞助,花了186块6买了相机。工作之余,到处端着相机拍照。为了学习拍照,他就找到一切所能找到摄影书籍,除了读,他还大量抄写。别的工友休息期间,他就背唐诗。

在我看来,工具,就是某些功能的封装,比如锤子。没有发明之前,敲击钉子,用的可能是板砖、菜刀什么的。经过推广,包括人们的口口相传,抡起锤子敲钉子变成了一个常识。

至于,比起同时能够拔钉子的锤子,单一敲钉子的锤子,就可能被替代,就像瑞士军刀,集成十八般武艺,一被发明,就大受欢迎。孔老师说“君子不器”,其实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工具人。他的原意,我认为,孔老师关注的不是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更多的是君子应追求高远的立意,成为多面手、复合型人才,担当大任。

我不排斥成为工具,但要清晰,不断升级自己,成为解决更高级和复杂问题的工具,比如核武器。做工具,也要完善自己的工具箱,做善用工具的人。

02 名声与梦想

陆续拍了《红高粱》(1987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4年)、《活着》(1994年)、《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4年)之后,张艺谋声名显赫,成为2008年奥运开幕总导演。当晚开场之后,有人告诉他转播效果很差,他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历史的罪人感扑面而来,可仍要盯着现场,假装镇定地完成,全部动作,一直到两周后,从外界的报道和评论中,他才知道这次是成功了。

很多事情的成败,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先涌入的是自己模糊的感知,需要等外界的证据不断累积后,才有点儿判断。人自己的感知是最直接和可控的,无论外界如何评判,自己也要接住,做自己的压舱石。

我今年搞了几次稍大型的培训活动,结束后,被领导一顿削,可自我感知和其他人的反应都不错。后来,我并没有否定自己,每个人的评判都有他的立场和原因,我也是,所以,短暂消沉后,我选择改进提升,继续上路。

奥运会开幕会成功后,张艺谋又拍了一个饱受诟病的《三枪拍案惊奇》(2009),骂声一片,他也坦然接受,就是不想自己太闲,没有在好剧本好场景下开展。我反而挺佩服他,条件没有那么具备,闲着还是干呢,之前已经那么知名了,他还是勇敢地动手了。

他对梦想的看法也很朴实,就是改善自己的生活。好像冒着烟火气,又接着地气儿。

03 牛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1980年,尚未成名的张艺谋去美国参加奥斯卡颁奖晚会,80岁的黑泽明获得终生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终生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黑泽明上台第一句话“今天我还在学习拍电影”。这种学习状态和姿态,对张艺谋影响很大。今天已经72岁的张艺谋,还在不断学习,每天看碟做功课四五个小时。

这种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才是牛人最大的共性。

“今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怀才不遇,只要你有才华。如果你没有出来,那一定是自己的原因。”张艺谋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