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的写作
策论文的写作
(谋职文书系列之二)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叶黔达、柯世华
【题记】
在我们所著《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最新规范·观念·技巧》一书中,是将不属公文范畴的述职报告和策论文列入附章谋职文书来介绍的。它们是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较多的私人文书。
一、策论文的含义和作用
(一)含义
策论文是针对设定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对策举措的一种议论性应试谋职文书。它是借鉴古代科举中的“策”的优点,从公务员考试申论学科演化而来的一种新生成的应试文书。
(二)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公共科目考试“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论素养、公共知识素养、政策法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其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要求“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而专业课目考试中,也要测查应试者“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公选和竞争上岗考试中,策论文正是能够最集中地反映应试者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应试文种,也最有利于考核任用部门通过所写的策论文,从一个方面集中了解应试者善于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以便考之以能,用之以能。
二、策论文的特点
要了解和把握策论文的特点,需要将它和现在公开录用公务员(即公招)考试必考科目申论,以及机关常用文书工作研究论文进行比较。
(一)与申论的同异
1.相同处 策论文本身就是申论考试演化而来的,因此和申论有着共同特点。
(1)考试目标都注重确定性,都重在考查应试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考试基本思路都是汲取古代科举“策论”之优点,顺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重视能力因素的潮流,要求应试者“申而论之”,议论阐述。
(3)考试内容注重广泛性,试题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考生想凭“猜题押宝打锭子”应付都不大可能。
(4)试题要求注重限定性。应试者必须在给定材料限定的范围内,按照题目指令性要求作答。
(5)注重政治性。考试目标注重政治引导,给定材料涉及政治取向,认知问题检测政治敏感,考试要求强调政治立场,考查评价注意政治观点。
2.相异处 尽管策论文由申论演化而来,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1)考试层次不同。申论主要用于录用初级公务员的考试,策论文主要用于领导干部公选和竞争上岗考试。
(2)性质不同。申论是一种考试科目,策论文是一种应试文种。
(3)包含试题内容不同。申论这一考试科目通常是多题型,每卷都有归纳概括、分析阐述、提出对策、申发论述等几类题目。而策论文只是单一的一种议论性应试文书。
(4)要求不同。即使申论的申发论述作文题形式中有策论文,但它与公选竞争上岗考试所采用的策论文要求层次是不同的。前者重在考查考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重在测试应试者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培训机构模板式“三段式”方式造成的练习效应,已经不能够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因此近年来在申论试题命制和试卷评阅中,已经在对类似策论文写法的筋条式对策文章倍加关注。
(二)与工作研究论文的同异
1.相同处 工作研究论文(工作研究)是机关公文的一种。它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者新事物加以研究,探索其本质,总结其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意见建议,以供决策参考,促进工作顺利进行的一种理论性公文。显然,策论文无论是写作的针对性,还是研究的科学性,文章的理论性,都与工作研究论文极其相似。
2.相异处
(1)作用不同。工作研究论文用于经常性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运行之中,而策论文用于领导干部公选与竞争上岗考试中。
(2)性质不同。前者是一种机关理论性公文,应用性较强;策论文是谋职应试文书,自我功利性较强。
(3)写作动因不同。前者通常出于工作需要而作,撰写者常有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而策论文是出于应对考试需要而写,应试者偶存写作的被动性、消极性(例如遇到自己极不熟悉的内容之类情况),不具写作激情。
(4)写作过程不同。前者写作时间比较长,通常要经过调查研究、反复斟酌修改,甚至听取有关人员意见,才能成文;而策论文是独立完成的、限时应试的急就章,它对应试者水平和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5)涉及内容范围不同。前者可涉及与自身工作关联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择其要者来研究,自由度比较大;而策论文是考试现场试题规定的内容和范围,限定性很强。
(三)不要混淆策论文与策论的界限
有的学者在介绍策论文时,说策论文有一题两问、三问,有时一次考试可能有对问题的分析评价,有提出对策,有撰写策论文。其实这是把策论文和策论混为一谈了。
在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一种谓之“策论”的八股文考试形式,即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发表见解,撰写论文。而如今,有些地方部门的公选和竞争上岗考试中,也汲取了古代“策论”的有益元素,将其改造为适应现代用人机制的考试科目,有的也名为“策论”(当然非彼策论也)。它也包含了多种类型的题目,比如前述归纳概括题、对策题、策论文作文题,以及策论式案例题、案例式策论题等。在策论考试中,策论文只是其中一个板块,当然是主要板块,但决非策论试题全部。
事实上,无论新推出的策论考试科目也好,新生成的策论文应试文种也好,都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尚未定型,有待研究和不断完善。
三、策论文和策论的考试方式
涉及策论文考试方式,就不能不谈及策论考试方式。
从当前各地各部门公选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实际运作来看,策论考试主要有以下形式和题目类型。
(一)试卷形式
1.材料分析应对式 通常围绕一个比较重大的经济社会生活问题,给定一定数量的材料,围绕给定材料设计相关题目。材料篇幅少则数百字,多则数千字。字多则还要考查获取信息能力。这种试题通常采用了多题型,可有2—4个题目。
2.话题应对式 只是用极少文字设定话题,限定应试者在话题规定范围内作答。
3.直述应答式 直接提出策论文题目要应试者作答。
2、3类形式通常只有策论文写作一个题目。
(二)试题题型
1.分析研究类题目 主要是分析题目给定材料或者指定内容所涉及的存在问题的现状、性质、后果、原因。
2.对策研究类题目 主要是根据给定材料所涉及问题或者题目指定内容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举措、意见、建议。可以是这种直接性对策,也可以是析因性对策,还要分析提出对策的原因;可以是对策有效性分析,从几种对策中判断分析最有效的对策;可以是对策归纳性分析,从给定材料中提炼归纳出有用对策;可以是对策评价性分析,要对相关对策的成效做出分析评价。
3.策论文。
(三)策论文写作题型
1.选题作文 这是针对给定材料,自选题目和角度撰写策论文。
2.话题作文,限定范围或话题,自拟题目写策论文。话题可能是主题方向或者主题,也可能不是主题,只是写作范围和缘起。
3.论题作文,即限定论题(论证对象),自拟题目写策论文。论题也可能就是文章中心。
4.命题作文,规定题目写策论文。
四、策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
同一般文章一样,策论文包括了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同考试试卷一样,策论文通常也不署名,而以考卷规定的考号确定身份;一署名就违规了。
(一)标题
一般都采用新闻式标题,即普通文章式标题。
如果是命题作文,必须依照规定题目写作。如果是自己选题,就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拟制题目。
(1)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指明内容范围,如《个体医生诊所的思考与对策》《××市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之我见》等。
(2)揭示文章的中心,如《运用市场经济理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有效途径》等。
(3)可采用双标题,正题揭示文章中心,副题标明内容范围,如《资金链矛盾重重,小型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市小型企业困境情况分析》。
(二)正文
写法虽不拘一格,各有侧重,但一般都运用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在策论文中是开篇引言部分,是下文分析、解决问题的缘起和靶子,写好它至关重要。根据试题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注意点。
若是给定了阅读材料的,就要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问题,以说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或者概括对比介绍事实,分析形势,说明优劣;或者针对给定的正面材料充分肯定成绩。总之,一定要从材料实际出发,来归纳概括问题,不能脱离材料自己另外归纳一套。
若是没有给定材料,题目只提示了作答内容方向,应试者则要围绕提示方向,通过平时的积累,结合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按照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归纳问题。
不论用哪种方式写这部分,都要注意紧扣材料中心或者题目提示方向,集中简要、明确具体地说明问题(或成绩)和情况;归纳问题、说明情况要注意准确定性、定位;要善于归纳综合,提炼观点,要言不烦,必要时可用数量对比说明发展变化;要有洞察问题的敏锐政治嗅觉和识别问题真伪的真知灼见。这部分只是下面分析、解决问题的铺陈和引子,篇幅不宜长,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2.分析问题
策论文重点之一在于“论”,这部分正是要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或者总结的成绩,或者归纳的情况,加以分析议论,因此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1)分析议论部分要写的内容
——可以着重分析产生问题或者取得成绩的主客观原因。如《××市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之我见》着重分析了制约该市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几个方面的矛盾。因为策论文毕竟主要是针对新问题、新情况而写的,因此,多数策论文的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可以着重分析存在某种情况的诸多因素。如《必须有效遏止群体性腐败现象》一文中,这部分主要分析当前群体性腐败现象表现的几种形式和特点,深入透辟的分析使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可以着重分析存在问题的后果或者取得成绩的效果。
——也可以综合分析情况、原因和后果。如《网络经济热的思考与对策》不但分析了网络经济急速兴起的主要特征、快速发展的诸多原因,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网络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这种分析研究更显说服力。
(2)分析问题部分写作注意事项
第一,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力求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要据实论虚,就实论虚,以虚带实。
第二,要运用辩证思维的研究方法,从认识上、政策上、方法上、主客观条件方面、远近因素方面、宏观微观因素方面、利弊因素方面等诸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研究问题,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要努力探求事物的本质,“打破砂锅问到底”,不但要运用因果分析探究出现问题(或者成绩、情况)的原因,更要运用因因分析,深刻剖析原因的原因,克服表面化。
第三,分析问题时力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有序。如果分析要点较多,一定要注意主从重轻的排列顺序。
第四,有时这部分并不单独列出,而是与提出问题结合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如《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一文,前一部分就是既摆出疏于管理存在的问题,又在每个问题之后分析阐述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和不良后果,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解决问题
即对策与方案建议部分。策论文核心在于“策”,因此这部分是全文重点核心部分。它要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着重写明解决问题的“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举措、意见、建议。
(1)写作注意事项
第一,解决问题的举措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二是针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对准靶子,增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如果仅从前面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入手来解决问题,极有可能就事论事,只从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一些应试者写作常出现的问题。应该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即前面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所指出的原因,包括浅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来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这样才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提出既务实又有深度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高屋建瓴,“顶天立地”,上达天听,下接地气。一方面要吃透上头,深刻领会、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法律和路线、方针、政策,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握当地领导的决策思路;另一方面,又要深入了解社会和群众实际,把好民生这个“脉”,真正做到情系民生,权谋民利,事为民办。只有这样,所提对策举措才能够合法、合理、合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第四,提出的对策举措尽可能完整系统,瞻前顾后。既要有对已有问题的处置意见,又要有对类似问题的预警措施;既要有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切实有效的举措,又要有针对同类整体问题的系统长效的顶层设计。尤其要注意防止“短期效应”“近视眼光”,决不能只考虑眼前利害关系,不顾及长远,只管本届不顾下任,所提对策,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大政方针、长期效应的对策,一定要有大局意识、长远眼光,为子孙后代着想。
第五,对策要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准确。多项对策要注意排列的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重点到一般,眼前到长远,主管到客观、微观到宏观(或者宏观到微观)、务实到务虚(或者务虚到务实)等,都要有所讲究。
(2)提出对策举措通常要运用的手段
从机关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应试者在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时,可以针对前面归纳的问题(或成绩)、情况,分别从以下各方面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尤其要注意,并不是每一次“解决问题”都要运用到以下所有手段、措施、方法,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方式。
——法律手段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治国办事的重要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也明确规定,“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因此,在执行有关公务,处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事务,解决有关问题,调解有关纠纷时,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法治观念。而从公共管理的这个基本实际出发,考生在考虑对策时,应该首先考虑能否运用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党政群机关要实施领导和管理,离不开运用行政手段。这涉及指导思想、路线方针、公共管理观念、体制机制、行政政策、服务职能等诸多内容。
——经济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用经济管理手段来管理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在现代社会,重大公共事务的宏观管理、调控、运行,离不开经济手段;处理具体问题,协调有关矛盾,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奖励先进,惩处有关违规,实施这些微观管理,也离不开经济手段。因此,在解决问题、提出某些对策时,应试者也要充分注意到经济手段的运用。
——管理手段 社会的正常运转,工作的正常运作,人们生活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在考虑处理有关问题的对策时,自然要运用到管理手段。这包括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宏观管理往往涉及政府行为,也就是行政手段;微观管理则是全社会有关部门、有关地域、有关单位实施的具体管理工作。
——教育手段 执行有关公务、从事有关工作的主体是人,处于矛盾旋涡、介于纠纷各方的当事者是人,值得鼓励、表彰的先进行为的创造者是人,应该批评、鞭挞、惩处的不良、违纪或违法行为的施行者也是人。人是最为复杂的集合体,没有人的觉悟、认识、自律,好些事要办成,好多问题要处理好,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要提高人的素质、修养、觉悟、能力,都离不开教育。因此,在针对人的种种行为“提出对策”时,常常不能不考虑到运用教育手段。这里讲的教育,决不单指学校教育,而是指综合教育、社会教育等,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
——监督手段 为了保证党和国家政策、领导决策的有效贯彻落实,保证行政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因此,对相关工作提出对策、建议时,也要考虑到运用监督手段。诸如党纪国法的监督、司法监督、新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领导干部离任监督等。
——协调手段 为了确保工作、社会事务乃至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有关方面和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就需要在工作、生活、利益、矛盾等各种场合和冲突中加强协调促进和谐,以形成合力。
——自律手段 在处理某些相关事务、协调某些矛盾、解决某些问题时,也离不开当事者自身的配合、努力和工作。因此,有时提出对策也要考虑到当事者、当事方的自律因素。
当然,除了上述手段外,还要针对不同情况,考虑到运用其他手段、采取其他措施来解决问题,但主要的对策举措应该是上述方面。
有时,上述手段也是互相交织、综合在一起的。例如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教育手段等,都可能结合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
正文的这三个部分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若处置得当,将使文章极富逻辑力量。
4.正文的思路和结构
正文的结构较为灵活,应考虑服务于文章中心和应试者实际情况。通常可按照下列两种方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1)多数采用递进结构。一般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思路安排内容;也有的按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组织材料。如《统建廉价房廉租房要让困难群众住得进住得好》一文,先提出问题,指出当地“两房建设”中存在的不完全利民便民的种种弊病;再分析问题,逐一剖析存在弊端的多方面原因;最后着重解决问题,从指导思想、政策配套、长远规划、资金保障、各方配合等几方面提出解决弊端、做好这件利民便民的民生工程的对策建议。
(2)少数采用总分并列结构。通常围绕一个中心,从多方面、多要素把问题、分析、对策结合在一起,来逐方面、逐要素顺序安排内容,即沿着总分思路组织材料。如《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策论文,文章开头一段简短的引言后,就从“利用法律政策优势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利用科技力量优势强化民营企业发展的造血功能”“利用民间资本优势强化民营企业的扩张保障”“发挥政府职能搞好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与管理”等四个部分,并列地逐一摆问题、作分析、提建议,虚实结合得很好。
五、写作策论文的注意之点
(一)加强平时积累
虽是应试文书,但不能够临时抱佛脚。策论文所要考查的应试者的素养、能力和水平,诸如理论素养、公共知识素养、政策法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靠应试者平时长期的养成和积累,一定要水滴石穿,方可功到垂成。
(二)定位要恰当
策论文虽是个人写作的应试文书,但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要站在党政机关单位的角度、领导的高度,从宏观视野全面、系统、深刻地思考问题,克服片面性、表面化。
(三)注意议论的特殊性
策论文属议论性文章,议论当然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但它的议论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常常是直接提出观点即直接表明主张、看法、意见,而不强调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齐备,不强求写出论证的全过程。
(四)行文要精要简洁
作为应试文书,受考试时间、环境等制约,策论文篇幅不宜太长,应在精要上下功夫。应力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尽可能写出新意,展示自己的能力。
(五)学会使用思路提纲
一般来不及打草稿,可拟写作提纲,尤其是思路提纲。
(参见《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最新规范·观念·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