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观后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全本三部,中间却有三个情节让我不敢往下看,前前后后都是缓下来一阵子之后才敢再把书翻起来,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对一本书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首先谈起作者,路遥。最开始接触这个名字是从高中时候为了写议论文积累素材被老师强迫背了什么…路遥为研究历史数据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在图书馆翻看各类报纸,并且手指还因翻页太多磨破了皮还露出了神经云云………总之当时的我因为高考的靠近并没有对他产生多大的兴趣,下一次与他的邂逅大概就是大学图书馆的检索栏了,也就是这一次让我第一次被他的小说所震撼。
回到这本小说,或许已经不能称之为小说了,大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看作成一个路遥自己的成长经历史。作为一个从小在黄土地上长大,又是饱经贫穷与饥饿的一代人,文章的背景便被路遥选定为养育自己长大的黄土农村地区。文章的第一部叙述了文化大革命晚期时候,偏远的陕西黄土上的几个偏远贫穷的村落在这个时期,响应国家的号召,学大寨,公社劳动,批判一切可能的或者子虚乌有的资本主义形式。总之,即便是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村落也免不了受到这举国大潮的冲击。但是,恰恰又因为这是一个远离城市与世隔绝的村落,许多传统习惯或者行为方式依旧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像在某个旱季时候,哭拉河因上游被其他村落抢了水,双水村从党支部书记田福堂到底下的生产队队长和一干农民并没有运用现代法制的方法去解决这些(虽然那些年代也没有存在多少法制),他们选择了农村地区一贯的做法,带领全村用最野蛮原始的方法进行抢水械斗,虽然最后两败俱伤还使得村落被淹,但对于他们来说两个姓氏之间隔阂就是两个家族之间的隔阂,无论什么事情,永远是站在同一姓氏的立场上,即便放在现在不也是吗?
但在这其中,第一个主角也时刻散发着他的光芒。孙少安,孙家大儿子,(大女儿兰香嫁给了一个叫王满银的混子,虽然最后回心转意了)。作为当时特有的生产一队的队长,他总是能够带领整个生产队圆满完成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任务。也正是他,参与了第一个使我不忍下看的情节。之前说到的村支部书记田福堂有个女儿叫田润叶,她与孙少安是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两个一起上小学,一起上初中,后来孙少安因为家里实在困难不得不放弃继续读高中的打算,回家帮助父亲加入了广大劳动群众的一份子,也就是从这之后两个人之间有了一道孙少安认为的难以跨越的天堑。当两个人都到了二十三岁了之后,对于农村来说,女到二十三岁还未嫁人已经算是晚婚了,在父母一次次安排的相亲下,田润叶始终不肯接受除孙少安以外的其他人的感情。然而,他们终究只是平凡的世界的一份子,感情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一个是贫农的儿子,一个是干部的女儿,门不当,户不对,最终润叶还是被迫无奈的与另外一个干部的儿子李向前结婚了。而这段没有丝毫感情基础的婚烟,婚后的生活可想而知。(虽然他们一波三折之后结局扔是幸福的,而孙少安也娶到了他认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的山西妻子秀莲)。而让我不忍下看的原因在于,孙少安与田润叶在那时即便彼此都是心照不宣得明白对方的爱意,但是他们却没有勇气向现实挑战,而我那时读到孙少安拿着田润叶对他抒发爱意的信件独自走到一个山头中默默留下痛苦的泪水,我心中便在害怕最后的结局或许是不尽如人意的。(但结局是即便他们两没有在一起,最终却都找到了彼此真正的幸福。这平凡的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呢)
而让我不忍读下的第二个情节便是本书的第二个主角:孙少平,孙家老二,同时也是最让我觉得值得对照自我的一个人。在这本书的第二部中,少平断断续续地顺利地读完了高中(那时候各个学校几乎都是上午上课下午响应号召去了)。在那个青春的年代,因为家里的贫穷,他不得不每天吃着最便宜的乙菜。为了维护青春期的自尊,他每次打饭都会等其他人全部吃完了之后再一个人默默得去拿饭,而这时也遇到了和她同命相连的一个女人郝红梅(这个人仅仅只是作者安排作为他的爱情启蒙之人,最后是嫁给了之前所说的田润叶的弟弟田润生,这中间情节又十分繁琐,这里就不全部叙述了)。两个人之间也产生了青春时期应有的那种男女之间朦胧的萌芽情,但后来郝红梅还是选择了现实,抛弃了贫穷的孙少平和另外一个家里条件好的班长顾养民在一起了(顾养民最后结局如何作者并没有叙述,只是比较戏剧性的是,高中时期,孙少安的女朋友选择了他,而他大学时期的女朋友却选择了孙少平,人生如戏)。孙少平经历了初恋,或者不能算是初恋仅能算是暗恋的失恋之后,开始一蹶不振,但是后来,他开始醉心于读文学或者报纸,让自己从颓废中再次爬起,也就是这个时候,他遇上了自己这本书中最大的幸福(也算是最悲惨的),田晓霞。田晓霞是上文叙述中村支书田福堂的弟弟田福军的女儿,也就是说她相当于是田润叶的堂妹(没错,这本书中的主要情节之一就是围绕着孙家与田家之间的恩恩怨怨)。他们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都有着共同话题,他们同样十分爱读文学,爱看报,爱读参考消息,喜欢论谈国家大事,就是这样子的一对灵魂伴侣使我第二次不忍再读下去。孙少平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了走向社会,在黄原城拼搏,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着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方式有许多,即便是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依旧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最后他成功让自己从一个短时工成为了一个公家单位的煤炭工(这中间的情节值得让人回味的东西实在太多,但这里想讲的还是他与田晓霞之间让人心痛的感情,因此就不一一详述)。田晓霞这个时候也顺利进入了大学,并参与了那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社实习,可是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洪灾中,正在前线采访的她为了救一命困在洪水中的小女孩最后牺牲了自己。没错,就是这个老套而有屡试不爽的情节,男女之间被生死所阻断,而读到这里的我,看到孙少平听到了这个噩耗之后,想象自己就是此时的那个他,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心痛的,我多么希望作者能在后文中发挥现代文学的惯用手法。让她幸存下来,或者正好被冲到树上被人搭救,可惜,这不过只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这是平凡的世界,故事也没有那么得戏剧,孙少平最后也没有能够在两年之约的初次约会的地方与田晓霞再次邂逅(在孙少平在打短工的期间,两人之间便已发展了恋情,而这两年之约正是孙少平将赴煤矿厂和田晓霞参加实习之前在初期约会的地方所定下的约定。可惜这本是一本小说,却又那么真实,而最戳痛了伤点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人鬼殊途,相会无期)。
到了第三点,如果真有人能够耐心得把我前面的一堆胡说八道看完了话,估计就会认为我也不过是被一个个爱情情节所戳伤的人,但是第三个情节,除了让我难以接读之外,让我有着更深一层的代入感。前面提到的孙少安与田润叶最终没有如愿之后,他娶到了另外一个守护他的温暖,就是他的妻子秀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国策正式落实,曾经的许多走资行为开始渐渐得被人所采取,而孙少安当时便成为了那个年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向银行贷款建立自己的砖厂。当他办起砖厂一改之前贫穷的境况,成为了全村先富的代表人物,许多村民便上门央求他能够为他们谋得生路,也就是希望能够在他的砖厂里面做工挣钱。毕竟是同一姓氏,深深的乡情使这位代表步子迈大,将砖厂一下子扩大到原来的五倍以足以雇佣得了整个村的劳力,但上天弄人,这一次砖厂生成的砖因为选错了师傅,导致所有生产出来的砖都成为了废品,到头来成本加贷款加利息,让孙少安头上多出了几万块的债务。更让人气愤而又可叹的是,那些村民即便知道他的这一切是为了他们更多一条生路,在孙少安穷困潦倒的时候不但不帮忙反而以言语相讽,只是因为孙少安没有钱给他们结工。事业上的失败深深得打击着这个曾经的先富代表,而此时的我不免开始同情他,更怕他之后便一蹶不振,最好的结局也是回归农田然后用一辈子去还债。然而,作者却给了他另外一条路,也是我觉得一个男人最应该选择的路,他在妻子的安慰的鼓励下,打算再次拼一把,把砖厂改成最开始的规模重新运营起来。而这一次,命运女神或者说他的魄力以及他的勇气让命运女神眷顾了他,仅在两年时间,他就还清了所有债务,有了之前跌倒的教训,这一次他步步为营,最后硬是成为了那个村的一个不小的富家门户,光宗耀祖。作为上帝角度的我看着这一整件事的发生到落幕,我觉得孙少安做到了一个男人最应该学会并用一生行使的。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仍旧不忘记道义,在最低谷时期,不肯自甘堕落,为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拼破头得往上冲,承担起一个一家之主一个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用自己最大的能力扛起整个家。在孙少安身上,也确实一直在散发着那个年代独有的魅力。
总之,写到最后,想写的其实还有很多,平心而论,路遥的整本书的写作下来,从背景的描述到故事铺垫到故事的高潮涌起再到最后不忍收尾的收尾,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而我们的身边也正发生着这些平凡的事情,或许这本书并不一定能够让我们获得我们想要的故事情节,但是这本书已经足以让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在这本书中找到最像自己的身影,或许也就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我们的共同特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