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我准备重温以前读过的书
时值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学友们早就开始选书了吧。前几天我也在当当网挑选了几本心仪的书籍,已经放在购物车里,看看节日当天会不会有更大优惠。
但是昨晚面对自家书柜里数百本书籍,我随便捡出来几本翻阅,里面勾勾画画的恁多印记、歪七扭八的批注心得,恍然带领我回到品读她们的当时,往事历历在目,却只能忆起片片斑斓。
从二十几岁起算作正儿八经读书的话,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是率性而读,主要涉猎的是社会科学领域,虽然文艺作品数量上与之大体相当,但是由于较为晦涩,所以主要精力是投在社科书籍上了。读了许多,也做了大量批注,以前却从没有整理成文、成为自己的东西。
古人云,人到四十而不惑,毕竟经历多了,对世间的事情能看得透些,想得开些。再加上读了一些社科书,它们多是我为了懂得社会而买而读的,眼看奔五的人了,应该是品味生活、整理思绪、化为自己留存于世之证明的时候了。
所以我决定,这个世界读书日,不再购书。
不再购书,不代表不再接收新知识,也不可能一本新书不买了,只是往后侧重于把自己篓子里的存货倒出来、记下来,这就需要重温那些已读作品,重新与那些作者老友对话。
世界读书日,我准备重温以前读过的书为了给自己一个理由——重读以往书籍而不是购入新书的理由,兹自白如下:
——旧书尚未消化。多数书籍只读过一遍,那么问题就来了:凡第一遍读社科书,都跳不出书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页页翻过去,正如一步步行走在山路上,也用功了,也逗留了,但是全山的气象、全文的旨趣、论证的严密性等等,很难在一次遍历中完全领会。所以,真的很需要再提纲契领地过一到两遍,把其中的要点吃透,对于书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适用条件,再来个检视,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到自己头脑中。就像我的生物老师经常出的一道题,把吃下去的鸡肉变成自己成长的肌肉。
——阅历已然变化。参加工作以来,我有过数次工作变动,又经历了娶妻生子、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这些人生阅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想。一些早年读过的书,当时是一种想法,恐怕现在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总的来说,应该是更成熟些、更客观些了吧。现在再来阅读这些书籍,再来察看自己以前的批注,就像另一个人在与作者、与从前的自我对话,不同的思想碰撞会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只有重温旧日所读才能知晓。
——没有建立起书籍间的联系。以前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读书规划。书是一本一本读的,大部分情况下,下一本的内容并没有接续上一本的内容。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正好可以把那些书籍归归类,进行主题阅读。在重读过程中,我准备先浏览书架上所有书籍,列出若干主题,然后哪些书籍与特定主题相关,就主题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和结构框架,接下来找出相关章节进行研读,也就是说,关心的是主题本身而不是书籍本身。把不同书籍、书籍不同章节用主题串联起来,与一众作者前辈进行“书面深度交流”,在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我重温旧书的要点吧!
世界读书日,我准备重温以前读过的书读书不寂寞。这几年我日益感受到,对于步入社会的人士来讲,读书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两个人(作者和读者)或更多人(主题阅读时,发贴交流时,与读者一起探讨时)的真诚对话、思想碰撞。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希望能够以书籍为载体,在简书上认识地球上更多热爱书籍、热爱思考、热爱生活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