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杂记(118)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文化
在张丹丹的认知里,几十年以前,在某些地域的乡村,每年春节闹新春的戏班子、舞狮人,是被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可延续到今天,他她们好像已经消失了,慢慢的退出了当地乡村历史的舞台。
张丹丹记得:在她小的时候,有一个村庄,每年春节,都要搭戏台子唱戏。能够持续好多天。戏子们在登台时,都穿着特制的戏服,长衫,长到脚踝,还有戴着像两个角一样的帽子;化着浓浓的妆容、戴着长长的假发。
登台的戏子们,拖着长腔,深情并茂的在台上尽情的表白,张丹丹也分不清他她们唱的到底是花鼓戏?京剧?昆曲?还是黄梅戏?

作为一枚乐盲的张丹丹,一无所知。但当地人,称呼这种戏为:“嗒巴子戏”,称呼唱这种嗒巴子戏的演员为:“戏子”。
家住隔壁的老奶奶,特别喜欢去那个村子看嗒巴子戏。也许,揍热闹是儿童的天性。每年春节的时候,张丹丹就屁巅屁巅的跟着隔壁的老奶奶跑七、八里路,去那个唱戏的村子,在戏台下围观。
有时候,春节期间,戏班子的人员,是一整天的轮流着在台上表演,晚上依然继续出演。张丹丹跟着老奶奶看完戏,回来的路上,满天的星星,像璀璨的宝石,在天幕上一闪一闪。
台上的戏子们入戏很深情,戏迷们也痴狂。除了老奶奶是戏迷,邻居中还一位叔叔,青华叔叔,也是骨灰级的戏迷。
每年春节期间,只要邻村有戏曲出演,不管是搭戏台唱嗒巴子戏,还是区里的大礼堂播映电影,或者放黑白电视剧《霍元甲》(那时候,还只有黑白电视),亦或是农闲时节,在每个村庄滚动播放的露天电影,青华叔叔是必定前往无疑。当然,P股后面跟着一群像张丹丹一样的小啰啰。
长期看戏下来结成的同志趣友谊,形成了一个志趣链,以致于每年年关将近,春节来临时,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等着老奶奶,或者青华叔叔牵头带着本院子的人,前往演出地点看戏。因为有大人带着去演出地点,孩子们家里的大人,也就放心了,由着大大小小一群人前往。
那时候,本院子有春节初一到十五,用果品招待来客的习俗。青云叔叔口袋里,总是灌满两口袋的瓜子,平时农忙时节,干活都干不过来,自是没有闲情来磕瓜子的。
在张丹丹的记忆里,春节看戏磕瓜子,成了那个年代,青云叔叔的标配。
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目不识丁的铁杆戏迷老奶奶,骨灰级戏迷青华叔叔,就是张丹丹还处于鸿蒙时期的文艺启蒙老师。
如今,老奶奶和青云叔叔都早已经作古,当年的戏台,也已经沉没在时光深处。
物是人非,徒留念想。
城里的剧院,想来一场说走就的观摩演唱会,对于还在每天忙着踩点、家中人手又不够、还在为半斗米打拼的人儿,未免显得有点奢侈和脱离现实。
这倒愈发怀念起当年乡村的戏台,一整个春节围观,一次看过瘾哈。
戏说人间。民间艺人,也许是移动的书本,他们曾经在戏台上,以各种道具、有声有色的表演,向戏台下的人们,演绎着史上各种人间故事,或颂扬剧中的人事,或告诫、或警醒人们熟可为、熟不可为。
简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