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怎能改变命运?学习方能改变命运!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语出《儿女英雄传》。
一、影响人生的五要素
我们常听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开篇这句俗语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我如此理解:五个要素排资论辈,还有一个“零”没有说出来,就是“人生”。人生是受命、运、风水、阴德、读书所影响,从前到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前面的总要受到后面的影响。而读书的作用是排在第五位的,以第五位来推动前面几个骨牌,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但是读书的作用是不及直接“逆天改命”“时来运转”,或者“风水宝地”“积德行善”来得更好。如果我们想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改“命”和“运”,次之也可以改变“风水”,再不济就“积阴德”,最不济才轮到“读书”。所以说读书是有用的,只不过其作用不及前面四种。
有时候,读了很多书的人会怨天尤人,又或者遭受没读书的人的调侃,只不过是因为前面的四种力量,积累得不够。比如说“书呆子”这个尊号,大抵是因为读了很多书却没能修炼他底层的力量。
拿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来打比方,最底层的和硬件打交道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然后才是轮到C语言,再顶层一点是JAVA、Python等。因为机器语言太难,所以我们学习汇编语言;汇编语言也挺难,所以多数人选择C语言;C语言太过于基本,需要一些更好用的语言,所以学JAVA、学Python。如果想靠编写机器语言、汇编语言来驱动硬件,相对是比较难的;而用C语言,用JAVA就容易多了。所以越是底层的语言,越难以操作。
人其实像一台电脑,我们的身体是硬件,而思想是身体语言,最底层的语言是命、运,其次风水、积阴德,再上层才是读书。读书相对于前面四种来说,是比较好操作的,毕竟前四种光是名字,听起来就觉得挺玄幻。
二、对命、运、风水、阴德、读书的揣摩
命、运是什么?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是性命、天性,“格”是人格、格局。
1.命,其实是我们的动作的积累。“动作”这个词,既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姿势,也包括意识的每一个反射。这个词可取自《黄帝内经》开篇所讲“上古真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动作形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果人能够活100岁,只不过是伴随着地球自转30000多圈的空当内做了点什么事情,宇宙有所动作,地球有所动作,人,有所动作。“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说的“冥冥”就是微妙的变化,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混沌般的微妙变化在身边发生,而可控的变化莫过于我们自身的动作。世界上很多人去学瑜伽、要去学冥想、要去静心,其实就是为了实实在在地体验“命”,因为人们离开对它的真正理解已经太久了。
0到6岁是决定我们“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周边环境给我们自身的影响和教育,会让我们形成各种动作习惯,所以“三岁看大”。如果我们长大了想改变“命”,就只能从对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的觉知开始,去反思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无意识的反应。
2.运,则是我们的选择。当我们面对新的十字路口,当我们做出选择之后,迎接我们的要么是好运、要么就是不走运,甚至也可以有狗屎运。即使要中一张百万奖金的彩票,也需要对号码做出选择。人格、格局会影响一个人所做出的选择,反过来,一个人的选择也反映了他的格局。选择是会改变“命”的。大到古代的商纣王,当他选择象牙筷子作为餐具的时候,箕子就认为国运将开始衰败,因为用了象牙筷子,就要配套同等级的一切用具,乃至整个王朝都要为之倾覆;小到我们每天早起刷牙的姿势,是横着刷,还是竖着刷,是用力刷,还是轻轻刷,都可能影响我们一辈子的口腔健康。
九型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每个人的儿童时期。在儿童期,人的动作开始形成了一定的趋势,对外界的事物也会做出相应的选择,动作和选择最后形成了人格。
7到18岁是决定“运”的关键期,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做出的所有选择,将对人生产生影响。如果我们想转变“运”,就要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保持警醒,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失是一种改变“命”的选择。
3.风水,实际上是讲究。古代人研究的风水,本来是要求“合于象数”,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古代风水学算清楚了很多领域需要注意的地方。本质上来讲,就是讲究。讲究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对选择的指导。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作何选择。例如上文所说的刷牙,是横着刷还是竖着刷,就需要讲究。风水学就是古代发明的讲究方法,给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指导。到今天我们有科学的方法,凡事追求连文盲也能理解。比如有一本书《断舍离》讲的是,“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展现美感——是为离。”这就是一种应对外物的方法,是对物品的讲究,实际上就是会影响到人的选择、人的动作,形成所谓的“风水”。又比如一本书《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从气质、服饰、沟通、身体语言、礼仪等方面都有讲究,重整一个人的形象,以此改变命运。讲究,就是我们与物、人、事相处的时候,那种郑重其事的选择态度,而不是一句“随便”就打发掉。
讲究基本上是大人才会懂的事情。小孩子是不讲究的,特别是不讲究卫生。所以,基本上到我们18岁成年以后越发的讲究。
4.阴德,这个略为形而上,我认为其实是言行。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所说的话,有时候不知不觉伤到别人,或者又有人喜欢搬弄是非,添油加醋,是所谓的“口德”。说话很重要,有人说,最损“福报”的就是口德之失。另外一个是行为上的“德”,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更高层次的是,我们对待环境、对待生命是否能做出有益的行动。言行的确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别人的,所以“德”冠以一个“阴”字来强调“不知不觉”。“以身作则”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拿来说明“言行”对“讲究”的影响。讲究不能只是对别人讲究,而是自己在行动上做到了。世界上就是因为有的人做得到,才产生了讲究。比如说古人没有纸巾,不讲究卫生吧?如果我们穿越到古代,一定会蹲在厕所里面默默崇拜现代社会发明了纸巾的无名氏。又比如说,蔡康永如果不是作为一个说话的高手,他出版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恐怕就没有那么大的参考价值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言和行先“立”起来,才可以言“德”。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言行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只有靠我们身体力行,去突破它的至善之境。
5.读书,我则认为是眼界。眼界,是我们看到的东西虽一样,但我们所想的可能不一样。读书可以用来影响言行、讲究、选择、动作。现在的学校教育难以提供给人以独特性,要我们自己去寻。眼界高了,手也可能低了。所以,眼界其实是虚的东西,因此才有了读书无用论。读书一定要应用到实际上去。
三、学习能改变命运人生,而光是读书不行。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这本小书中提到,他在接受完学校教育的时候,已经把能够拿来读的书都读完了。但是他这个时候反而更加的困惑,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读世界这部大书”,到处去游历,后来真的得到了极大的收获。
读书?什么是读书?我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狂啃一部YY网络小说,是称之为“读书”吧!但是这样的行为,能让我有所收获吗?这样的读书,是不是“有用”?——当然是有可能有用,因为我可以参考作者的文笔、思路等等,拿着神来之笔得天独厚地创造出一部爆品小说。但这只是一个特别的解释而已。
所以我认为“读书”二字太过于中性化了,应该要用“学习”二字。
一个是“学”,一个是“习”。
既是学,就不局限于读书了。既是习,就必然是有用。
学,可以学于天地,学于万物,学于圣人,学于经典。
习,就是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所以说,读书,不过是上文的一小部分“学于经典”而已。还缺乏向万事万物万人问学的态度,还缺乏修习的实践。
想要改变命运,莫过于学习。《富爸爸-成功创业的10堂必修课》中强调从错误、失败、碰壁当中学习,认为“街头的智慧”是极为重要也是最为难的,实际上就是实践智慧——区别于学术智慧。书中描述了在特许经营上遭受失败的穷爸爸,虽然拥有高学历,是个教授,但是在商业活动中却没能从失败中学习,反而是充满抱怨,所以他没能创业成功,又做回了雇员。
罗曼罗兰在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名言: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正如一句提炼出来类似的话:很多人在30岁上下就死了,到70岁才埋葬。
因为不再学习。命运已然定格在那些日子里。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这是罗曼罗兰的又一句格言。
最关键的是学习,而不是读书。
四、结语
《儿女英雄传》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加以正确的解读,它就是有益的。但今天我认为应该这么说: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