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祖张挥2
先说说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赐姓张氏。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尤其到了周代更是无比复杂。
简单点说,所有人都是有姓的,比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舜帝姓姚,开创了夏代的大禹姓娰,姓其实是以他们为首的部落所有人共有的,是部落的标志。代表着血缘关系和基因的延续。大多数的姓都带女字旁,从女从生,部落女子所生的孩子都是他所在部落的姓,也隐约代表着母系社会的统治地位。所以,同姓的人不能通婚,只能和外姓通婚。
这叫做立姓以别婚姻。
氏就不同了。氏是从姓里派生出来的,是姓的支系,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氏。
部落发展了,壮大了,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范围越来越广,这时候就需要有些人分散到不同的地方。
这些分散到各个地方的子孙们除了保留“姓”之外,为了相互区别,还需要一个称号作为标志,于是便产生了“氏”。
那么,谁又资格得到派出去的资格或者说谁有资格得到“氏”呢?
首先就是家族首领的兄弟子孙,这叫宗亲;其次还有家族重要成员和他们的兄弟子孙,这叫贵族;还有为家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那些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分封制的雏形,也代表着进入了父系社会。可见,得到“氏”是相当不容易的,任何时代,有个好爹和有一身好本事的人都是活的最好的人。那些血缘关系比较远和没啥本事的人是不可能得到“氏”的称号的。这些普通人只能是有姓无氏。
这叫做立氏以别贵贱。
随着社会的进步,姓氏越来越复杂,最高潮发展到一个人不但有名,有姓,有氏,还有字,有号。
比如说问你,孔子姓什么?
你一定回答,当然姓孔了。
回答错误。
其实孔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他的父亲叫孔父嘉,出身于宋国,宋是商朝遗族,子姓。所以,孔子应该姓子,孔氏,名丘,排行第二,字仲尼,尊称孔子,这个子是先生或者老师的尊称。
又比如商鞅。他来自卫国,卫国是姬姓卫氏,所以叫卫鞅;他是贵族子弟,所以还叫公孙鞅;后来到了秦国,受封于商地,才有了商鞅。
所以,那时候的人,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你一不留神,就搞不清楚原来是同一个人。
这一点足以令任何历史学家头大。
比如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有名的首席执政官叫士会。然后,我再说几个人:士季,随会,随季,范会,范季,武季,随武子,范武子。
你一定会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人都是谁啊?
告诉你答案:他们是同一个人。
你先不要吃惊,因为这些名字里还没包括他真正的姓。他是祁姓。
史书记载:士会,祁姓士氏,名季,被封于随、范,谥号武。
不明白的听我解释:他的出身家庭是士氏(这么绕嘴),所以叫士会,士季。
他被封在随地,所以称随会,随季。
被封在范地,所以又称范会,范季。
他死后的谥号是武,所以又称为随武子,范武子,武季。
是不是头疼的要爆炸了?幸亏到了秦汉时期,随着贵族统治的崩塌,大量的无氏的平民阶层进入了统治阶层,姓和氏的区别也渐渐不那么分明了,逐渐混在了一起称呼。不过,古代传下来的姓极少,我们现在所谓的姓大多数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