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想改变,但却改变不了?
我的同事小李,性格比较孤僻。刚认识时,以为他就是这么酷,后来熟了才知道,他其实很在意自己的性格,希望自己能够开朗一些。“没办法啊,我来自农村,从小家里穷,形成了我的这种性格,想改也改不了。”
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这样的心情我太能体会了,我就经常这样。想必这也是很多人的苦恼吧。
明明知道自己拖延,但就是改不了;明明知道自己不够努力,但就是改不了;明明知道老吃甜食不好,但就是改不了。
我也不想这样啊,我确实想改,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我该怎么办?
看起来似乎是我们没找到合适的方法。但是我们想想,我们还缺方法吗?各种方法各种技能,我们知道的还少吗?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常规的思考,一般是“找出原因——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先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个原因,分析应该如何解决。
这种分析模式称为“原因论”。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要先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
简单的说就是,遇到问题,直接分析背后的目的,不用管原因。
阿德勒认为,所谓的原因根本不重要。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所谓的原因,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实。
要理解这点,我们先来说一说“历史”的词儿吧。
我们先想想,历史是事实吗?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历史并不代表事实吧。
历史是被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的故事,按照掌权者制定的是非观被篡改,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掌权者的正统性。假设某个武装组织发动政变,一旦被镇压,他们就会以”逆贼“的罪名被写进历史,而如果政变成功,他们就会被作为对抗暴政的”英雄“名垂青史。
我们人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撰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过去往往被我们下意识地改写了。
“谅解”自己是人的本能。如果对现在不满意,那么就需要为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把过去抹上不幸的颜色,想要把原因归结为这些不幸,以此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人会从过去庞大的事件系统中,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做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就会被抹掉。
简单说来,我们所认为的导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其实只不过是由现在的自己,巧妙编撰出来的故事而已。
比如开头说到的小李,他认为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和家庭环境不好,所以导致他孤僻的性格,这种性格养成多年,根深蒂固改变不了。
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解释,小李是有了“不想在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在先,继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才选择了不与人往来的孤僻性格。
阿德勒认为,人的潜能超出我们想象,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现在的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
很想改变,但就是改不了,是因为相信了自己编的故事,陷在了自己的故事里。
因此,我们要想改变,可以换个角度重视审视这个问题,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从自己编织的故事里脱身出来,不关注“不幸的过去”,也不关注“可怜的自己”,要关注的是“以后该怎么做。”
然后,改变才会开始。
未完待续……
以上是《幸福的勇气》一书第1章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