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中华文化源头,感悟《诗经》之魅力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多云
这周,班长带着我们一路顺流而上,追根溯源,探到了中华文化的源头——《诗经》。从“推开文学一扇门”的四大名著,到叹为观止的巨作《史记》,再到3000多年前的《诗经》,在中华文学与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一路乘风破浪,开天辟地,两岸花树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如饥如渴,如梦如痴沉醉于其中。回首望去,我们所付出的,何尝不是在开辟着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而班长,就是这一路的领航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日不见,如三秋矣”``````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知何时便根植于我心中,但我并不知其出处。这几日细读《诗经》,方才恍然大悟,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之感,原来曾经熟悉且深深喜欢的诗句都出自这里,亲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看《诗经》的介绍,《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头,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诗经就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中那最珍贵的一颗火种。
诗经,需反复大声诵读,方可感悟其中韵味。
诵读诗经,我们仿佛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古人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与勇敢追求“关关雎九,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诵读诗经,我们仿佛透过滚滚硝烟看到战士的疲惫、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能感受到战士之间的革命友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诵读诗经,我们仍能深深感受到古人对于家庭和睦的重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透过文字,仿佛看到妻子望眼欲穿思念从军的丈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诵读诗经,我们能感同身受到古人对于自然的仰望和尊重“嘒彼小星,三五在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
诵读诗经,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智慧“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想出了存冰之法,真是不得不令人惊叹。
诵读诗经,我们惊叹于古人对哲理的感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古人揭示的这些哲理历经磨难而不衰,愈发璀璨光芒,对于我们的行为处事都是极好的指导。
《诗经》的分类自古即有“四始六义”,“四始”是指列位风、大雅、小雅、颂篇首的四首诗,这四首诗是诗经的灵魂缩在;“六义”则指与《诗经》息息相关的六个关键词:“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三种体裁,赋、比、兴是三种修辞手法。这三种修辞手法,营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