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圈建筑档案

建筑档案对话杜孝民| 纯质的力量

2018-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建筑档案

“我们常说,地块和建筑师之间有缘分,一座城,一块地,遇上不同的建筑师,会有不同的样貌,而且存在几十年,男女之间的婚姻也无非是几十年的光阴,姻缘是一种缘分,一个地块找到你也是一种缘分,所以我们会珍惜每一个地块,起码拿出我们能够尽的最大努力。”

本期对话人物:

70后建筑师

杜孝民先生

他给我们的印象是          

一种安静的气质          

浓厚的专业思维          

再进深便可探到          

一个四十多岁男人单纯的建筑理想     

﹉﹉﹉﹉﹉﹉﹉﹉﹉﹉﹉﹉﹉﹉﹉﹉﹉﹉﹉﹉﹉﹉﹉

建筑圈面临的问题

相比当下,地产行情波动,建筑师左顾右盼,或转型或转业,建筑圈内氛围浮躁,想要成名成腕者不在少数。采访中,我们问到杜孝民对当下时势的看法,他面露喜色

说我们在时代的洪流里走,现在水流稍慢,我们也有了思考的时间。

作为设计人,虽然同时面临着市场生存问题,但不能因为当下的状态,放弃建筑理想,挺过去就是成功,因为市场越是慢、精细,越考验人的功夫,我们不用悲叹没有成就感,我们赶上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建筑人的专业性

潜心于专业,具有纯质的力量,一个四十多岁的理想,不拘囿于个人的自我情怀,只是单纯地做建筑。他不同于王澍的匠气,因为带领着一个团队,对于商业、设计的结合。

▷ 责任心

他说:“我们关注建筑对地段的影响、城市的历史文化、周边环境等,用专业给业主解决问题,基于地域文化传承,做适合当地当时的项目,这是我们对甲方的责任,也是我们对地块、城市的社会责任。”

身为设计企业的管理人,一边是粗放式需求的繁重任务书,一边是如何精心融入地方文化,在这样的夹缝中,更能体现一位建筑人的专业性。

▷ 交流

采访时谈及到与甲方的交流、跨界的多元设计视角,杜孝民传达给我们的都是一颗赤诚的建筑心:有些甲方对我们刺激很大,我觉得刺激都是正面的。

不同层次的业主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业主对建筑设计流程不了解,会提出一些超出我们服务范围的工作。比如有些业主有地,也有一笔钱,可他不了解策划,也说不清要怎么做,这时我们要帮他做基础阶段的策划,实际上这不是我们分内的,对方认为是我们该做的,开始这样打交道时我不太适应,但慢慢意识到这是我们现阶段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去适应它。

遇到甲方先了解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帮他解决,多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当他意识到我们给他实现价值的时候,会增加信任感,这样交流就顺畅多了。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改善服务、延伸服务,和甲方共同成长。

▷ 多方位多角度思考

谈到跨界,杜孝民坦言建筑设计是专业的视角,无所谓跨界,再增加一个视角而已。在他的设计经历中,曾经和做文学的朋友探讨,双方各有自己的角度,沟通的结果非常多元,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大家各有所专。

建筑行业的专业性很高,不同的角色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但每一次不同行业的碰撞,都很受益,因为建筑亦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设计者多方面的只是储备,所以换一个角度,即跨界,能给专业设计师不一样的启发,比方提示被人忽略的需求。

一心做建筑,可以说是 「守拙」

因为他们以匠心追求精细、专注。面对一个地块,倾心尽力,如匠人一般精雕细琢,这并非来自情怀,而是价值观和高度职业化的行事态度。年过不惑,有这样的认识和坚持,我们相信这种守拙是建筑理想的精神内核。

“曾经会见一个业主,他问我们公司都做什么,我告诉他我们涉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他听后很吃惊,他是做商场的业主,接触过的设计团队也只做商业,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团队的弱点是我们沉湎于过去的快速建设,忽略了集约发展,专门化发展,我们要做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一两件事做精做好,才是恰当的路径。”

▷ 职业烙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专业特质的内化,在杜孝民身上外现出来是一种纯粹,一种对建筑纯质的懂得,进而或多或少地贯穿于我们主人公的日常生活。

“我观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论是刚入职的大学生还是成熟的建筑师,他们身上都有职业的烙印。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创作中是一种带入的状态,置身其中,从文化等多种角度考虑人们的感受,再发挥我们的建筑专业,做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相应地,这种角色带入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待一个问题,我们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我们设计师就是一个多重体验者。”

-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