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国记》之月溪忤逆弑君

2017-08-13  本文已影响42人  AshleyStudy

月溪杀害峯王后,即便众臣一致推举,他也不愿摄政为王,他对谋逆之事如此介怀,也许有人要说他故作姿态、也有人说他就是不为己私、公正严明,替民除害。这和华盛顿卸甲回朝不无共性。我不知道华盛顿具体如何思量。但这个动画里的惠州侯月溪的想法,却是在《乘月》那章说得清楚明白。


峯王是个残暴的君主,他因一点小事就滥杀百姓,不论你是因为生病不能耕作、还是因为小孩临时要照顾不能下田,只要不按时劳作,就要砍头。
他是喜欢冷酷、喜欢无情地摧残百姓吗?
如果是,月溪可以义无反顾地、甚至引以为豪地暴动。
但事实是,峯王是个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从他对于公主祥琼的养育上就可以看出:“他只是让公主这样清清白白地一味长大了”,他从不让公主踏出皇宫一步,过度的保护自然是为了她心爱的宝贝不会沾染一丝世俗的尘埃和污垢。
极端地完美主义使得峯王不能容忍任何偏差和错误,他完全地不接受,完全地排外那些所谓的“错误”和“意外”,所以,对待百姓的这些“错误和意外”才会如此冷酷。
极度完美主义的人,就是这样,你一会见他满是慈爱和豪情,一会却变了脸色要来拿你问罪。中庸的东西在他那里永不存在,所以,才会着急地采取强硬手段,冷嘲热讽一番或是责备、咒骂。好吧,更不幸的是他还是个王,位高权重,责任大,自然造的孽也大。所以,才有百姓的苦不堪言,敢怒不敢言,才有惠州侯的率众反叛。


一般的小说故事,到了这里,就皆大欢喜,圆满结局了,不是吗?纣王被推倒,周朝建立,人民欢欣鼓舞,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十二国记》的深刻真实,处处充满了反省的味道,也正源于此,一件事情的定论,难道只有一个定性?


所以,自然,就有了惠州侯月溪拒绝众臣的恳求,始终不摄政。


峯王虽暴虐,但从出发点的角度,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峯王是纯洁的,太过纯洁(极度的完美主义)以致走向了极端。从月溪与庆臣的谈话,可以看出,月溪是很崇敬峯王的,崇敬他的一尘不染,或者说把峯王近似严父一样对待。峯王是月溪心中理想和完满的代表,是他曾经铁心追随的崇高信仰。


之前很多遍,我也不理解,抉择有这么难吗?明显的暴政就该推翻啊?!直到后来看《薄伽梵歌》,才恍然大悟。这部印度著名的经典,就以战争中王子要杀害逆谋的叔叔及亲戚时面临的退缩与苦恼开头。夺回属于自己的王国,一辈子孤单地背负上弑亲的内疚,or自己在战争中释然地死去,永远不必再背负国家的责任?我不知道奎师那是如何给他启悟的,但我宁愿相信,在真理大道与私己之情、小我之满足之间,王子最终选择了前者。


月溪面临的抉择不也如此吗?一面是弑君---杀死自己如此崇敬敬仰的长辈,一面是百姓的苦不堪言,背离自然之法的暴虐残政。抉择的两难,虽然他也选择了大道,但,却没有奎师那的启悟......月溪做不到印度王子的释然,所以才会三年始终不摄政。

他的心坎,如他所言:不想看自己曾经如此崇敬的一个人在苛政中越陷越深,要维护自己的偶像和信仰的不破灭。说到底,月溪是不想让自己因绝望而死。为了这个小我的满足,他起身推翻暴政,而百姓的托付只是附带的,月溪带着这样的想法,无论如何都无法原谅自己,他陷入了深度的自我怀疑。


人啊,不过因为不能原谅自己而深陷痛苦。又因深陷痛苦,而看不清大道、自然之法赋予我们的未尽之命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