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呼啸
外教们上课每逢赶上外国年节儿,都会在课上讲些这些日子的来历和缘由。圣诞节情人节自不必说,我们过得比他们还要上心些,而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相对小众一点的,好些人上过课也记不准是哪天,尤其是感恩节,还分美国和加拿大两个过法。加拿大的日子定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美国的一般定为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之所以说一般,是因为美国历史上并无固定日期,多数州是定在11月最后一个周四,后来林肯宣布感恩节是全国性节日,小罗斯福则签署法令将最后一个周四改在第四个周四,目的是在新政的框架内较早过节能够促进美国经济。
不过到了今天,紧跟这个周四后面的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由于很多一折两折商品的大促销,变得更加知名,往往从周四一直到周日的四天假,变成了举国的购物狂欢,甚至总部在纽约的联合国也会在这一天放假。我们也在这个秋末风烟俱静的日子,赶奔近旁的威廉斯堡的奥莱,自己心下却是想去看看的却是,名重一时的老牌常春藤名校威廉玛丽学院。头天晚上住在宾馆时正逢黑五血拼,美亚上前所未有的大力度让人眼花缭乱,可惜手眼身法步都慢,最终只是抢到了一支黑管。次日来到久违的奥莱,选了件马夹就待在泊在Parking Lot停车场的车子里等人,做些去附近小镇早期殖民地地址GPS设定的准备工作。
很多人所知道的最初白人移民,是一伙儿清教徒。清教徒所信奉的加尔文主义,主张的是圣经是唯一权威,并且圣经的解释权和维护权不归任何个人和教会,与传统天主教格格不入,看重秩序和稳定,保持善意和忍耐,乐于鼓励他人。他们的婚姻观争议也很多,说你不是在找一个你目前可以充满激情去爱的人,而是一生可以稳定去爱并当作你一生最好朋友的人。有些想法和传统儒家的观念相当类似。
话说一部分清教徒们在克伦威尔刚出生不久之际,迫于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压力,先是辗转荷兰而后向着新大陆他们的应许之地进发。在一个冬季坐着五月花号抵达科德角湾,在麻省的普利茅斯这群落魄浪荡的白人安顿下来,并在此受到印第安人在农渔上的帮助,来年秋天丰收之时,选了一天感谢他们,遂成感恩节。但还有说法是,印第安人一年本有五个感恩节,白人们赶上了秋天的一个,所以当年的感恩节并非是这片大陆的第一个感恩节。
不过,这不是移民先民们故事的全部。在此前十余年,受伦敦弗吉尼亚公司派遣和詹姆斯一世的特许,也是在大西洋上漂泊数月后抵达现今弗吉尼亚州东南的一个沼泽半岛,死伤无数后,于詹姆斯河畔建立了第一个成功的据点詹姆斯敦,也是弗吉尼亚州的第一个首府。后来迁至近旁的威廉斯堡,早期的定居点极其简陋,来到这里只见得五色秋光,四起炊烟,静悄悄地回到了二百年前。
从游客中心,穿过一条长长的步行桥,经过总督府和教堂间的长草坪,就来到古城的街道上。直到十八世纪的仿古一条街的尽头,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议会大厦,镇子布局像是华盛顿的缩版。铁匠铺、木工房、邮局、车行,门口尽是穿着传统服饰的演员们,和着哒哒的马蹄声和銮铃声,恬静安逸。路边甚至还有断头台、拍卖行、菜地以及他们的大棚。去时周末,正赶上当地集市,挤过人群,走到这条街的另一头,隔着五道口,远远地就看到了威廉玛丽学院。
这所大学,也要比美国历史久些,大致在哈佛以后,耶鲁之前。
是为了纪念英皇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夫妇二人,比起同一时期前清的康熙皇帝封号:合天鸿运文武睿哲恭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这么一长串来,他二人的封号是这样的:威廉和玛丽,托上帝的洪福,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爱尔兰国王和女王,信仰的捍卫者云云,也有差不多的讲究。欧洲君王的关系网错综复杂,说清他们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兴趣可以看看高晓松的说法。他俩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往前倒过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和詹姆斯一世后,就到了现在英剧里很火的都铎王朝,在伊丽莎白一世前面,还有一个玛丽,称为玛丽一世。这个也是大名鼎鼎的血腥玛丽,因为处决过几百名宗教变革的反对者,得到这个名号。同名的,还有一种伏特加和番茄汁等调就的低度红色鸡尾酒。
庭院深深,看到这里的样子,不知怎地想起茨威格描述托尔斯泰墓的场景,学校与威廉斯堡古镇喧嚣集市只有一路之隔,仿佛就远离尘世,进去后也是同样地感觉到不容许大声讲话的肃穆静谧。眼前的地标建筑是历经重建的韦恩楼,美国最早但仍在使用的学院建筑,设计师Sir Christopher Wren韦恩爵士也是伦敦大火后重建名城的规划者,这座楼以及整个园区都有着张扬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痕迹。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韦恩楼前放射状的数条道路,作为视觉焦点的建筑不由自主地也会变得高大起来,就像很多欧洲城市的规划。
不过巴洛克一词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原本却是贬义,一说来自葡萄牙和西班牙语的Baroque,原义是不规则的怪异珍珠,引申义俗丽凌乱,由罗马天主教推动以回应当年兴起的宗教改革,以充满强烈戏剧性风格艺术的名义弘扬宗教主题。对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对应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百五年间,在我们王朝兴亡轮替的循环之间,欧洲文化完成了除故布新,政教分离,伽利略和牛顿构建了经典物理世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伦勃朗等人奠定了影响深远欧洲文艺传统,而把握住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们则开始了殖民扩张,世界文明的中心开始易位。
威廉玛丽学院虽是所小型公立大学,研究生院规模不大,但其本科教学在全美排名第一。穿过韦恩楼,后面两侧的步行道上,能够看到各届Senior Walk毕业游行的嵌入石条,毕业生们在离别学校时,聚在一起缓步穿过韦恩楼,石条上还写着学生的参加比例,希望不是顺利通过答辩淘汰剩下的比例。老牌名校里名校友也自是不少,早期的杰弗逊、门罗、泰勒等诸位总统和一众国务卿,推理小说开山鼻祖Allan Poe爱伦·坡,华人有第一位美国华人部长赵小兰和房祖名,另一个著名校友是曾任第三航空母舰战斗群和第三舰队司令的美国海军少将钱勇杰。
当日时间不多,只转到韦恩楼后面的大草坪,就在入口的台阶处坐下来等后面的同事们,想来此处和Rotunda一样是学校召开各种聚会的场所,静悄悄地没有任何声响。但这所不大学校的校训却很不寻常,Hark upon the gale 听风呼啸,在1904级校友James S. Wilson写的一首歌Our Alma Mater 我们的母校里出现过。
Hark! The students' voice swelling, strong and true and clear.
Alma Mater's love they're telling, ringing far and near.
William & Mary loved of old, hark upon the gale,
Hearing the thunder of our chorus Alma Mater - Hail.
All thy sons are faithful to thee, through their College days,
Singing loud from heart that love thee, Alma Mater's praise.
Iron-shod or golden-sandaled, shall the years go by
Yet our hearts shall weave about thee Love that can not die.
God, our Father, hear our voices, listen to our cry;
Bless the College of our fathers, let her never die.
有人说,听风呼啸是就是学校的赞美歌,是校友们对学校精神的倾听和关注,以校友们合唱的如雷之声,表达对母校的爱;也有人说,听风呼啸,是倾听历史的声音,时代潮流滚滚而来,势不可挡;视野再放远些,早期移民的对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之国的期盼,独立战争之前Patrick Henry帕特里克·亨利在殖民地弗吉尼亚议会里的战前动员演讲里,在这片土地上发出的振聋发聩的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毋宁死的呼声,这呼声则更像是飓风呼啸,从这里,吹遍整片争取独立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