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无边界学习)

南京演讲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25人  五中龙
南京演讲

话题来自:凉水井中学

南京演讲

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内互联网教育 ——进入互联网教育核心地带(2017年3月南京演讲) 龙云君

大家好: 

生活有时就像迷宫,在这个迷宫里反复努力寻找, 可能会找到出口,但我们已经碰得头破血淋,我们换一种角度从山上看山下的迷宫或许就能够一目了然看到出口在那里,就像我们退后一步看一幅墙上的绘画作品那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关于教育的各种声音褒贬不一,整天去讨论可能没有多少价值,关键点还是如何行动,核心素养的提出,跟以往的第八次课改在本质上不同,过去的教育我们暂把它叫小教育或短社会行为,是以教知识考知识为目的的教育,大教育或长社会行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核心素养为抓手的跨学科、全时空的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是出炉,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新的“指挥棒”,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核心素养发出了号角:那就是从原来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正转移到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培养更加全面的人为目的,让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简单的说它是以知识的灌输转向人的培养,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从课程观、能力观上升到了新的育人观,新在形式、大在内容,这种育人观要求跨学科、跨领域培养学生的复合创新能力,本质就是创新融合。核心素养总框架明确给出了“互联网+”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三个方面容易看得见的跟我们紧密相关:语文课堂的目的与过去的语文课堂完全不同,过去语文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扫盲,而现在语文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底蕴、文化传承的人,应注重阅读量、学习力,阅读素养尤其是批判性的阅读,几乎可以说得阅读得高考,但是有了图书馆有了好书,阅读就搞好了?关键是老师们不怎么读书,学习背后的逻辑也没梳理,阅读怎么做?高中教育制度的改革给予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这对我们老师和学校来说是有很大挑战的,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科目的比例高,理念已提出,作为一线的我们关心的是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在课程中怎么落地?核心中的核心课堂如何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在赋予学生更多的目标时,我们希望去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问题背后的逻辑,互联网环境下不缺资源,问题驱动寻找对应的资源、组织资源、重构资源,重构多元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让知识分享进入无边界时代,这样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教师在课堂上包揽了太多事务,也不能适应大教育的需求,需从教师走向教练,把过去由教师一个人承担的所有事务去交给一个更有效率的“工具”去承担,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实现更高价值事务,使角色发生转换,进而更好地使教师点燃教育、给“融合创新”预留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去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这样也许学生才会去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办?我们的课堂是继续在仅仅80平米左右教室内进行还是该打破这个围墙?各种方针、政策、创新做法等不是统统都拿来,而是需要去寻找最大公约数,梳理到适合你学校的方式,比如,凉水井中学。

南京演讲

我们希望理清校长的角色是什么?核心素养的出炉,校长和老师们应对的是新一轮世界教育改善的潮流、中高考新的“风向标”,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要进行哪些改革、需要我们厘清方向,方向弄清弄对,即使偶尔速度放慢放缓、偶尔离线,但最终会向目标靠近,最怕的是突然来个180度的大调头,经不起折腾,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确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中高考改革的方案,最终形成教育改革核心中的核心”课堂改革的落地“、最终促进人的更加全面发展。校长的角色就是学校的思想引领和与师生一起做教研、去上课。每一届学生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学生从初一到初二出现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决定了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的服务也是不一样,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短反馈越来越多、迭代也越来越快,与之匹配的资源怎么对接?我们要做的是争取遗憾最小化,学习不是机械化系统、不是整齐划一、不是给予数据给予配备,教育就搞起来了、就能够搞好了,不会的、永远不会,教育首先是人性化的,它的主体是人,学习是发生在教室、操场、田野、家庭、社区、网络、社群,不是发生在学校办公室的,需要从办公室走到学生中间去,希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校长不去上课怎么会了解这些不断的变化,所以出现的管理结果、服务方式就可能是没有多大用的无效轰鸣、各种想法就会停留在空中落不了地、也不会知道一线老师是如何的辛苦,工作很难由垂直化到扁平化,使本来就小的学校整些莫名奇怪的事情出来;说到思想引领重点放在对课程、课堂、信息化、团队建设的引领,去增强这些方面的领导力,领导力从何而来?去培训、去学习效果可能不容易达到期望值 ,那么领导力从哪里来呢?应该是从任务中来!最好是倒逼自己、把任务完成做到极致,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可能才会促使我们去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办?

南京演讲

走出误区以人为本  这些年教育受到太多的埋怨与责怪,我们没必要去过多地批判我们的教育,我们唯一的权利和责任就是如何行动,去完善我们的教育、去寻找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去提高个人修为、去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去更好的以人为本 ,与学生一起备课、一起教研、课内进行;去中心化、去法宝意识,我们需要思考、梳理教学背后的逻辑,大家看看凉水井这个教研体系,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年国家投入这么多钱,添置了这么多的设备,学校使用好了吗?设备设施为什么会被放坏而不是使用坏的,因为课堂实施前问题也没梳理、对应的力量与资源也没去寻找、流程设计也没去做就直接引进平台,其结果可想而知,容易过高估计技术的作用,应让平台隐藏于教学背后、不为技术而技术、不被技术绑架 、用互联网思维来办学,陶渊明说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宽,一代报业宗师张季鸾先生也说过,随波逐流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我们不愿自陷其盲,平台就在那里,关键是我们要去引领它、运用它、使用它,去梳理问题背后的问题和问题背后的过程与逻辑。需要技术与教育的协调统一做深度结合,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是需要走到一起来更加妥帖学习;以人为本还需要小步快跑,去掉齐头并进,你的思想越先进能够跟上来的人会越少,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由少到多,凉水井中学先只有电子白板,我们就让电子白板先用起来、先一个班只有一个平板后来一个组有一个平板到后来一个班所有人都有平板,现在发展到大部分班级都使用平板学习了,这或许就是由少到多、以人为本吧。

南京演讲

希望课堂不再是满堂灌,而是点燃。我们课改之初要求老师们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张导学案,印刷量也大,要求老师都要批改,要求每一分钟都要发挥出效率来,结果发现制作导学案好的老师成绩也并没有提高,不断增量改革、怨声载道,课改很快坚持不下去了;也要求学生教学生,发现差生老师都教不会还让学生去教,差生应由老师带,也要求每节课一定要六步三查或五步几查,老师讲不能超过多少时间等,结果发现每一节课的内容多少、难易程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都不一样;也要求每一节课学生一定要讨论、展示、质疑、批判,结果发现学生的讨论、展示也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讨论、展示的内容也仅仅只是书本上的内容,深度广度都上不去,很难形成更多的优生,我们进入瓶颈期,开始反思,原来阅读也没有去做、多元课程也没提供、精细化教学、个性学习其教学背后的逻辑也没去思考、流程再造也没去做,就开始出发,课改很难持续。让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实现角色转换,用爱、用良性的互动、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步入多元课堂、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融合,无边界学习。其背后就是不同学科的老师走到一起教研、跨界学习,学生的跨界能力可望容易达成。超越翻转课堂,大力提高综合成绩,这是刚需 。传统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中老师教和学生学花的时间过多,同时老师把大量的习题放在课外进行很难把控,做不起的学生依旧做不起,刚好整反了.其实老师”教”和学生”学”是为学生“习”作准备的,应把主要力量放在学生“习”上,课内进行,大家看这张图片就是我们的习题报告课,通过“习”学生经历了吸收、体验、举一反三过程,这是我们早期的翻转课堂,学生在集体上板做练习,每组的题都不一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带共性的问题会一目了燃呈现在老师面前,老师或小老师把带共性的问题作新课精讲,讲完、练习完作业也就同步批改完,练习、展示、讨论、批改都是在课内进行的;去年我们把翻转课堂进行了升级,在输入环节希望去掉讲授过多、也没数据做支撑盲目地讲、没针对性,同时在先学环节由于微课的导入虽然增加了先教的力量,但仍然是以结论性的信息为主,缺乏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素材,在后面的环节由于先学时间的延长导致在后面很有意义的讨论、展示、质疑、批判的时间被挤压,导致挤压效应,因此需要节约些时间放在输出环节上妥帖些,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所在,实现几个不同纬度的输出,大家看输出这张图片先把作业由课外翻转到课内做起实现低层次输出,这更具有普遍接受性,作业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业是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吸收体验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互联网系统平台实施适时过程性评价、诊断问题、帮助老师改进教学的任务,所以是需要系统考虑的另一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可是在这里却太放任了,在这里需扭住不放松,做实做厚做成体系,有预习的作业,大家看这张图片就是我们常态的预习报告课、促进理解的作业、提高熟练性的作业(习题报告课)、意在诊断的帮助教学改进的作业、、形成讨论合作的作业、重在体验的作业、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整理的作业、因需要而进行作业设计,使作业功能更好地实现,大都以任务方式呈现,作业也要因情况进行改革,在进行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指导能力方面、作业改进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方面,针对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到实地的项目式综合实践性作业等任务正在展开。这是更高价值的翻转:分享、讨论、质疑、批判,人人小老师,在这个环节进行的目的是暴露出问题和培养学生开口的能力,老师在旁边给予帮助、及时反馈或者给予纠正;高阶翻转:创新、创作、创高造、发现美、分享美、创造美,让教育回归本来意义,课堂上腾出更多时间来作输出的成果生活化、社会化,使课堂更加有温度,甚至学生自己安排学的时间多少和习的时间多少,更好的完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由学习场所的物理空间拓展到信息空间的全拓展,进而学校有基础腾出更多时间全翻转,这是我们正在做的。核心素养中的三大领域之一“社会参与,创客教育、STEM教育容易达成,看这张图片就是我们的创客教育的普惠性、课内输出的成果生活化、社会化,进行实践创新与责任担当。

南京演讲

互联网教育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通过“互联网+”以互联网教育促进人的更加全面发展,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首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步达成用互联网思维办学、全时空教育,具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在互联网中学习。我们从自己拉网线开始仅用了11天就上了第一节在线课,实现由一个老师对全校、全国学生上课解决农村师资不足问题,尤其是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师资不足问题,同理学生就在原地就可以分享到来自祖国各地的好课、好资源、好报告,学生有需要的在以前我们未必有精力、有师资来提供,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每一次分享、每一次转发都是那么有意义!现在发展到我们差不多有一半的老师通过直播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向祖国各地输出课程,同时也随时随地分享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好课程;二是互联网体验式德育。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德育,都是说教式的,效果也不怎么好,互联网思维办学后,打通了学校德育与全国德育做得好的学校和德育方面的专家的无缝对接,把多维度的力量拖入到一起来办学,通过德育与课堂的深度结合,以活动方式呈现,打通与多学科的联系,活动完成,相关的几个学科也学习完,开展无边界学习,使应试与立德树人同步进行,使德育有形有场景,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人的更加全面发展,通过学生有自己参与了的班规制定,与其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不如教会学生的选择能力,使项目式学习与升学紧密结合,现在我们多项目式学习正在各种场景展开,比如每年感恩节那天我们开展的气球宝贝、系蓝丝带活动、每年圣诞节那天开展的圣诞树上贴理想、春分立蛋、种豆、住校生睡前听故事、住校生电影课程、户外活动融入教学等这些活动都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都是紧密的与德育与升学与素养深度结合的,最后以作文方式沉淀于网络社团,师生阅贴、跟帖都很活跃,实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记录。三是互联网课堂课内进行与对话式教研和师培。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也是学校最难改革的地方,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是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时间最多、投入人员最多的地方,所以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核心的核心,我们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这里,互联网课内进行,这里就涉及到现实课堂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如何打通的问题,打通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向课堂源源不断的输送资源,这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因为这是两套语言系统和背后的逻辑都是完全不同的,一会儿要重点和大家分享;通过网络与家长对话、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国外对话。四是互联网评价与阅读。

南京演讲 南京演讲

(Acts\Icts\tase 评价)学校整个系统重构后,学生与世界发生关联,整个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此时学校已成为立体式教科书,学生的学习以及过程性评价靠人力已经是无法完成了,需要交给一个更有效率的工具去承担,用网络去完成这个使命,碎片化阅读与系统性阅读结合进行,跨时空分享阅读的故事。五是互联网社群、学习共同体。社群学习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特征,在于让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大致相当的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主动构建知识能力的平台,这个社群里有助教,负责提供资源与维护和帮助,满足网络原住民学生的需求,这样学校就是移动的,只要学习有效的地方都是学校。还有互联网榜样、互联网心理教育、人生规划等,都可通过一根网线拉近距离,轻量化达成核心素养培养,培养 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为什么互联网教育要课内进行? 学校的主阵地就是课堂,目前师生的主要时间也在课堂,课堂是教育改革核心中的核心,学校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最多的地方也在课堂,当下都没解决好,何谈未来?现在的学生对课堂需求的总资源在持续上升,而传统的课堂提供的资源几乎停滞不前,当这种反差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还能抓住学生吗?其实老师已经在裸奔了。这里就涉及到现实课堂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如何打通的问题,打通后最大价值在于可以向课堂源源不断的因课堂需要输入各种形态的资源,按传统思维这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其背后的逻辑也不一样,用互联网思维来办学,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变得更高了,而是不同,互联网环境下强调分工,在更多专业工具和流程支持下与学校教师中的设计者走到一起做结合,相当于因需要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做成半成品或成品。所以对一些传统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降低了,这包括备课、讲解、分层训练、教研。那么怎么课内进行?建立现实课堂与互联网世界的共同语言(交给专业机构做)、输入适合资源、流程再造(短反馈与富资源对接)、教师走向教练、练习走向任务,先打开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由仅仅是教室里干巴巴的学习到操场、到田野、到家庭、到社区、到网络,再打开信息空间希望课内旋转全时空学习,靠人力已经不能处理了,需要互联网来助力无边界学习和精准教学以及个性学学习,现在凉水井已经不是要讨论要不要互联网教育的问题了,而是要怎么进一步做好的问题了,希望办一所没有边界的自然学校。

聚焦一节互联网课在课内进行  这是我们在和沪江网结缘后,和爱米平台合作做的一节数学课,由凉水井中学的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来进行,上互联网课课内进行。爱米平台张良导师对凉水井中学课堂的解读:大概在40分钟的环节里,把它拆成了4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翻转课堂的,就是借助这个平台,里面所预置好的很多微课、以及延伸阅读文本、一些总结性的图表等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学生有个大约10分钟左右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这个深度自学的资源是不需要老师重复来做的,所有资源是学校有个课程设计团队和爱米平台团队合作教研专司其职提前全部预置好了的,这是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那它下一步是做什么?是互动讨论或小老师讲授,凉水井有一个优势就是混合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做得很成熟了,在第一轮的深度自学基础之上,我们知道深度自学绝对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学习问题,它还有很多的疑问、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以及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对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个统一的讲解,这可以弥补深度自学的不足,这是第二个环节,互动讨论;这个互动讨论之后,会迅速对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两种形态的学习的成效,做一个及时的检测。检测题在这个系统里已经预置好,所有的题目是经过专业的老师教研之后挑选出来的,如果觉得所挑选的题目不满意,可以开放题库,你自由地去组卷。这是一个检测的环节,这个及时检测的结果,会同步生成很多数据,对错的判断,系统会自动批改,这个页面是老师端和学生端都能看到的,学生做完之后,它的得失情况、得分情况、会自动呈现,边上还有一个解析的按钮可以打开,有具体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可以控制,这是及时检测,可以把所有的数据自动地反馈给老师和学生,除了定量化的数据,学生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学生的提问框给正在上课的老师,老是看自己手中的平板或屏幕,学生所提交的所有问题,以及刚才的检测所生成的数据,在一个页面上一目了燃地呈现给学生和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后面的学习,就在这些数据和问题的基础上,它可以更加精准的来进行,这个精准分几个方面:一个是小组内部互助学习,他可以更有针对性行,每个学生的对错组内都会知道,所以小组长是动态的,不是一个绝对的,同学们知道该问谁,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减少很多时间浪费,除了同学互助更有针对性,老师的集体讲解也更有针对性,我们刚才看到的图表中间,老师一眼就知道全班共性的问题在哪儿,出错率最高的那题是什么,以及边框学生提交的文字问题,在定量的数据和定性的文字结合之后,老师可迅速捕捉到在前面阶段学习的共性问题,他可以对这两个做一个精讲,精准教学是希望建立在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和诊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凭借老师个人的经验,盲目地将,在前面我们看到学习其实已经进行了三轮了,但是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单堂练习的环节,这个系统预置了所有的已经分层了的练习题,其实学习到了这里,事实上学生也开始自动分层了,这个练习并不是一套作业布置给他,而是开始有分层这个练习阶梯,让它更有挑战,这堂课看似已经结束了,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网络社团,他们在社团上非常活跃,把课堂上总结出来的一些东西、疑问写成帖子沉淀社团里,师生爱在上面发帖、阅贴、跟帖,我们看到下面都有热烈的讨论,学生继续在讨论这个问题,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这堂课没有停止,他继续在推进,你的学习、你的学习场、学习场景,他已经真的没有界限了,我们说你的教室和学校的围墙,这才叫一个把它拆除之后的无缝对接,甚至在下面的讨论,包括提交的作业,他们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下一步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又提供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师生进一步优化下一的教学。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所在,就是我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反馈的周期、以及交流的深度,都跟传统的有巨大的区别,在这样的层级下,我们的教学确实有越来越大的可以施展的空间了。

互联网教育在课堂中运用的障碍及对策。涉及到多方面的障碍,唯一没有障碍的是学生,一是要真动课堂改革,因为互联网环境下强调分工,真正的自主课堂是无边界的,由一人承担所有事务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这里面涉及到观念的转变,转变一个人的观念是有难度的,何况是一群人的观念转变,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生不准带手机、不准带平板怎么常态使用呢?有的家长或老师恐惧、有的又过高估计平台的作用,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流程,而是要把优质资源重构,妥帖到适合你学校的方式,做融合创新,本地化转化、流程再造。二是要有足够的无线网络信息化环境,现在凉水井中学已经是700兆了,还有许多问题,必须有学习终端的普及 ,教材等多种形态的教学资源要做数字化处理,通过课堂开放、共享、协作完成,包括终端的管理要跟上,目前建议教室内安装自带充电的平板柜子和书架同步进行,方便师生谁时分享自己阅读的故事,让终端、阅读漂移起来,可控可用,两事一并完成。三是老师群体信息化的素养,这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互联网教育课内进行意味着老师要对多技术手段、多应用平台的叠加使用和平行使用以及有所侧重的使用。对老师素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是一蹴而就的,怎么办?从任务中来,小步快跑,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由少变多,问题总是有的,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总是有的。四是配套的评价同步跟上、流程再造上突破、深度学习上突破,目前对老师的评价是老的、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老的办法,现在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梳理,如果考试是在平板或电脑上进行,那一定是信息化技术提高很快,同时迭代也很快,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关键,校长不动 ,做起来很难,真正的改变也许会来的很快。五是使用终端带来的弊病要有解决办法,任何一种学习监督和管理是必要的、家长和学校必须教会学生使用终端,家长说学生会打游戏或上瘾或近视,其实这个社会不缺使学生上瘾的东西,学生不玩这个也会找到其他方式,一把小刀,在有些人手里会成为雕刻家,而在有些人手里也可以使人犯罪 ,问题总是有的、但去解决过程中会有妥贴办法的,近视问题,没有用平板的学生在网上呆的时间也并不会少 ,关键是我们要引导他 ,形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和素养,比放任式好。事实上没在用终端的学生也在用终端打游戏,可以做一次真实的游戏体验,学生会对游戏没有那么上瘾。去掉神秘感。

感想。不要把学校工作推倒从来,但需要梳理、需要行动,需要用一种互联网思维来办学,逐步达到组织资源、重构资源、深入课堂主阵地去步入互联网教育核心地带、全方位大教育观确立,不是对学校和老师要求更高了,而是不同,把已有的好的做法固化下来传承。切入点要小,由少到多逐步融入梳理到适合你校的方式,和老师们一起低控制下办学,扁平化开始,逐步做实做厚做成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预判问题的困难、问题的阻力 、问题的难度更重要,弄清楚方向,要知道你的思想越先进能够跟上来的人会越少,跨界学习是实现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课堂需要真改革,消弭课堂学习的边界,互联网教育是重要途径,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中的核心,是需要花大力气改的地方,使之更加妥贴教育规律,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融合,重构多元课程,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与场景,满足学生对多元课堂的需求。要规避一些负面的因素,没有网络前傻瓜好像比现在的要少,有网络后有价值的信息也未必多、未必接得住,做教育肯定是辛苦的,只是辛苦的方式不一样,选择了它,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和使命,所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自我改善开始,路就在脚下,让学生因我们的努力诞生刚才视屏里更多的美好画面和我和大家分享的更多的美好故事!沪江吴虹:让互联网思维犹如奥运会上的卷轴,越展开越精彩!我们还在努力的途中,谢谢大家!

南京演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