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三十六封家信

2017-11-12  本文已影响19人  灰姑的书房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离开儿子两年时间,正值安德烈的十六岁到十八岁青春期,两年时间让母子两人变得陌生又淡漠。他们没有了共同语言,无法获得有效的交流。

这里面隔着台湾和德国的文化差异,加上年龄的代沟,龙应台不甘心,她决心重新认识这个十八岁的青年。因此,我们才有幸得以看到这三十六封家信。

                                                                       1

德国是曾经两次发起世界大战并战败的国家。却又有着诗人与思想家之国的美誉。所以它不仅仅有着西方的浪漫主义情怀,又同样有着欧洲宗教观和阶级观。

安德烈在这样的国家长大,可他也因为母亲的缘故在台湾生活过,他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性格里既有西方人的开化和热情,也又中国传统性格的内敛和温和。所以在叛逆时期,安德烈没有真的像他信上说的那样:生活只有性和药。

台湾虽隶属中国,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割让给日本。所以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虽然在1945年光复,可是思想的同化已经形成,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所以台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它既有发达国家的前卫思想和经济,又传习着中国人的特点。

两代人在思想和文化差异中产生的矛盾,若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一定会变成争吵或者冷战。可是龙应台却选择用另一种更科学的方式和儿子沟通。龙应台问儿子:“我们用通信的方式来交流,然后发表在媒体上,你愿意吗”?儿子同意了,这让她大大的惊讶。看来安德烈的内心深处,也是渴望与母亲交流的。

                                     

                                                                   2

十八岁的我们在做什么呢?每天将自己深埋在书本和题海里,对于应试以外的事情几乎不关心,若问我一个问题,我会想,这与考试相关吗?不考我干嘛学习呢?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然后推一推我厚重的近视镜继续像鸵鸟一样埋进去。

我们学习教材上的古文节选,只背诵需要背诵的那一部分,学习历史,只知道考试卷上的问题,对于国家的政治、历史、经济一无所知。只是机械的背诵。而数学、物理、化学,除了考试之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应用,学会了电路之后,对家里的电线情况依然一筹莫展。如果将来不涉及到专业领域,这几门知识就是白学了。

可是十八岁的安德烈,却让我刮目相看。他和母亲一起深入探讨很多问题,例如各国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例如人性的特点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都可能是我在那个年龄从来不会关心的问题。他可以在十八岁时就知道自己的爱好和人生的方向。可是我们虽然已经选好了报考的专业,却根本不了解那个行业的本质,有多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才发现自己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又开始另谋新路。

可是我们在简单的学习应试内容后所省下来的时间也没有获得任何乐趣,没有音乐,没有海,没有咖啡,就算真的喝下一杯咖啡,也是为了回答更多机械的问题而提神用,并不是为了享受休闲时光,因为我的高中三年没有休闲之说。青春就是在一片枯萎凋谢的玫瑰花海中失去了最美年华里该有的色彩。

龙应台虽然并不是非常赞同儿子的观点,可是也从不直接反驳。当看到儿子提到“性和药”的时候还是大吃一惊,忍不住即时通讯,问安德烈是真是假,儿子笑说是隐喻,她才放下心来。

安德烈喜欢音乐,龙应台虽接受不了孩子喜欢的风格,可还是耐心的去听去学去了解研究。增加彼此的共同话题,若是一般父母,对于自己接受不了的事物,一定会直接极力反对和阻止,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耐心。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和姐姐偷看课外书,其实也是些世界名著,可还是遭到了父母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那是闲书,怎么能占用现在即将升学的宝贵时光呢?学英语的随身听,永远都不许飘出除英语以外的内容。所以那时候能够听到周杰伦或者陈奕迅的歌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3

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附有很多读者的来信,大部分是同样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文化和年龄的差异而产生的沟通交流的障碍看来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家都非常有共鸣。他们在羡慕龙应台和安德烈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到像龙应台一样的耐心和尊重呢?她把儿子当做成年人一样去尊重和理解,却又不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可是她的爱有空隙,不强制,有尊重。

龙应台在另一本书《目送》里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虽然这样的话看似荒凉,却是人生成长的真实感悟。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减少,随之变成了冷漠和隔阂,我们感到辛酸和伤心,可是龙应台却不去强求,只是接受这个现实的结果,因为她知道,有些感情不可挽留。

这本书是为人父母或者叛逆的孩子都可以学习的教育课程,父母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而孩子是受教育者,其实也是父母人生的老师。他们帮你找回青春时期的记忆,勇敢和热情,无惧无畏的追求。让你忘记现在这个正在衰老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