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广州︱如今月还是那片月, 人和城却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文字 | 张艺
摄影| 张艺
排版 | 壮壮
城 市 与 人
犹 如 唇 齿
密 不 可 分
因为一座城市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
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
城市与人,犹如唇齿,密不可分。
我们在城市中经历的一切
欢愉,痛苦,辛酸,遗憾等等,
都被岁月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的心中,
那座城市也随之驻进,
并且在有生之年,
它都无法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因为一座城市的生活习惯,
生活态度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
一直喜好一个人去扫街
(摄影师俗称:到大街上去拍摄人和城市街道)
让我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逐渐的了解广州这座城市
和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
这样就慢慢积累了大量的照片,
也让我产生了拍摄广州《城市与人》这个专题。
如今,月还是那片月,
人和城却不是原来的人和城了。
当城市与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时,
问题却也随之暴露。
人们对于城市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享受着它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而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
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等。
当大城市发展过快,
地域以几何倍数在扩张时,
的确,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强,
诚如先人所云:物极必反,
它也扼杀了四周发展的潜力。
即使现在中国还未有达到这种境地,
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心里的那种滋味,
但是当我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迫人地直指阴霾的天空时,
那种失落与苦涩却是深切的。
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用影像去记录一个真实的世界!
“
独立评论学者隽风
用非常客观 犀利的文风
撰写的评论文章
赋予了「城市与人」系列摄影作品新的使命,
我将一如既往的拍摄下去,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隽风的评论文章。
城 市 与 人
by 独立评论学者 隽风
早在5000年前,古罗马时期的Arzawa王国的首都Apasa以弗所,被誉为“亚洲第一和最大的大都会”。当时的以弗所,具备了典型的城市模型,城里人口已达到了40万到50万人,城内建有神庙、图书馆、剧院、市政厅,人类在这里聚集、居住、生活、学习、和娱乐,并从事着生产、贸易和各种文化、文明活动。从人类发展史看,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更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一种爆发的局面。至2014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54.77%,与1978 年的17.92%相比,36 年间增加了36.85百分点,现在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里。尤其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
张艺的影像“城市与人”,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扫描记录下了城市与人的真实影像:有枯坐在厂房的保安,有在高架桥下摆摊营生的夫妻俩、茶楼卖力推销的女孩、扛锹的外来务工者和幕墙清洗工,也有美丽的西关女郎和快乐嬉闹的儿童。
一幅幅影像, 似平凡简单, 却最真实的体现了城市万态。张艺的这组照片,呈现了城市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记录着广州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便利。
看完她的这组作品,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既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我们应该对我们所在的土地做点什么。人与城市应该像乐手与乐谱一样,只有心灵契合,韵律通顺,才能演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原来在这座万紫千红的城市里,每一个区,每一条街,甚至每一个亮着灯的屋子都蕴含着一段故事。他们有自己的脾性,不容侵犯,却又耐人寻味。
专业摄影师,自由摄影撰稿人,举办多次个人影展。专注纪实摄影,喜欢寻找有故事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和摄影有关的事情。微信号:zhang200yi
张
艺
求转发?求合作?
勾搭壮壮:29008867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