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史记》之大秦帝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4764/c503909c25dbabea.jpg)
秦本处在荒僻之地,长期不通于中原。所以能一统天下,一则战略得当,依托崤函之险,稳定后方,辟地千里;二则能主动求变,在不断的变革中求发展。
各诸侯国的国政大多是长年把持在宗亲或最有势力的士大夫手中的,稳定并为本族获取利益最大化是首要目标,国家利益反而并不那么重要。而且这样一来,人才的选择面就很小。秦国不一样,尤其是穆公、孝公等有雄心抱负的君主,对人才引进更是渴望。只要有能力,不管来自哪里,都能加以重用。百里奚、卫鞅、张仪、李斯等等,他们的到来一次次让秦国的综合实力得到跳跃式的提升。
大秦帝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秦始皇灭六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秦始皇继位之时,天下强弱已明。齐国外强中干,楚国软弱无能,赵国军事虽强但国力不足,韩魏整日战战兢兢,燕国偏隅一方,几无还手之力。秦国只是按部就班四处攻城略地,倘若六国一心,结果还难料,但六国始终在合纵连横之间游移,加速了天下归秦的速度。秦朝虽然仅存二世,但史学上常常以庄襄王灭周后的乱世以秦法纪年,也有他的道理。
秦国安邦的重臣中,除了老一辈蹇叔百里奚奠定基础外,有几个人不得不提。商鞅变法,也作法自毙。商鞅明白无信不立的道理,变法之初城门立柱悬赏五十金就是想取信于民。诚信并非本心,攻魏欺诈魏将公子卬时将本性暴露无遗。他逃到魏国被魏人鄙视,遣回秦国。平时的刻薄少恩,最后死也不冤。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抹去商鞅的功绩,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目标,不变法难以成功。以史为鉴,在保持变法措施的同时懂得恤民施恩,洁身自律,结果可能会两样。这也是商鞅和五羖大夫的差距。
相对而言,文信侯吕不韦的治国才能没那么突出。他更像一个嗜血的赌徒,押上全部身家,最终赌赢了。始终觉得有点暴发户的成色,连《吕氏春秋》也是。八览、六论、十二纪,都没读过,只在网上对其中几卷看了看。含金量只能说是一般,杂而不纯,多说教少核心。当初的所谓一字千金,多少有点黄婆卖瓜的味道。
李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甚至说,成也他,败也他。那时候,秦国虽强,却还没有即刻统一天下的决心,李斯的出现,让秦灭六国的战车驶入了快车道。秦吏议逐客时,李斯一篇《谏逐客书》,避免了大量人才流失会造成的恶果。李斯一生最大的转折,在秦始皇病死沙丘,他没能抗住压力,也没能抵制诱惑,做了胡亥和赵高的帮凶,天下大势也因此巨变。李斯是个聪明人,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位极人臣的时候经常想起老师荀况的警告。但明白道理未必就能付之现实,知行合一是一种境界,他达不到。
除了空降的人才,宗亲外戚也有出类拔萃者,比如穰侯。一方面力扶幼主,助秦东扩,首功于国家;一方面权倾诸侯,富于王室,威胁到权力核心。对秦王来说,穰侯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数十年相爱相杀。于是手段显得很重要,高官厚禄是报恩,两度免相是警告,两度复相是示重,最后因范雎一语释权是彻底解脱。穰侯对秦国的一个隐性贡献,是举荐和重用了白起,自此大秦铁骑横扫天下,所向披靡。
文臣安邦,武将拓土。秦国猛将如云,但最出色的终究就是那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最合用在武安君白起身上。战国时期各国战死的士卒总共也就200多万,白起的部队就杀了100多万。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华阳斩首十三万,河中沉卒二万,陉城斩首五万,长平坑杀战俘四十万……是战神,更是杀神。只是能力再强,战功再高,也不过秦国统治者的一个战争工具。一旦不再对秦王唯命是从,白起就从最得力的人转变为最危险的人,赐剑自裁是最合理的结局。
再回到秦始皇,“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至少三件事堪称开天辟地。其一,修长城,抵外侮,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二,废诸侯,分天下三十六郡,建立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行政区划的模板。其三,统一计量法度,车同轨,书同文字,为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交流融合发挥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仅这三点,称一声始皇帝已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