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丨圜丘丨祭天大典(1)
到现在,天坛公园里何以招致如此之多的乌鸦,有一种说法是专门喂养的。
而于明、清两代,应该是因为祭天大典和祈谷大典之日,厨神准备好的牛犊,祭拜时燔牛犊传来的阵阵的肉香所招致。
天坛公园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是皇帝祭天的日子,在天坛圜丘举行祭天大典,礼仪过程极其隆重和繁复。
圜丘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日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祭台最初为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变蓝色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圜丘在祭典大礼前五日,钦派亲王至牲口所查看为祭天时屠宰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两日写好祝文;前一日宰杀牲畜,制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文,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察看神位;去神厨看牲口,然后回到斋宫斋戒。
神位置于坛上圆形幄次内,分为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正位在天心石中心(稍北),正位、配位、从位前面都有供,供桌用于摆放祭品。
大典前的每一步,时间、空间和执行都必须精准到位,做好一切准备以迎接庄严肃穆的大典到来。
圜丘 圜丘冬至日,在日出前七刻拂晓,祭天时辰一到,斋宫鸣起了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至此,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
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炉燃起柴火燔牛犊,西南悬起天灯,照得坛内一片通明,灯烟尘云渺渺,祭坛四周萦绕着神秘的气氛。
皇帝从圜丘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从左(左、中、右三个门)门进入圜丘坛,行至中层平台的正南方,此时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的编磬、编钟、鏄钟等十八类乐器共一百零五件组成“中和韶乐”乐悬,演奏“始平之章”,钟声磬韵,余音袅袅,随着乐声,皇帝缓缓行至坛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叩拜两侧列祖列宗;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行三跪九拜礼,此时复又闻台下《燔柴迎帝神》乐声,此为祭天大典之“迎帝神”。
天坛公园据《钦定大清通礼》记载,祭祀典礼“中和韶乐”乐悬,所用八音古乐是:石、土、木、革、丝、竹、匏。共十八类一百零五件乐器,除编磬、编钟、镈钟之外,还有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篪、笙、埙、笏、柷、敔、麾、节等。
中和韶乐: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飨活动的皇家音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
二零零四年一月举办的“天坛文化周”,由天坛神乐署请来专门研究古乐的研究员兼乐手,运用“中和韶乐”十八种古乐器,演奏了祭天大典九首经典古乐(第一首《燔柴迎帝神》),整场演奏长达四个多小时。此次准备工作,包括查阅音乐舞蹈资料;整理古乐器;改编乐曲,耗时十一年。其目的一是弘扬中华古典文化艺术,二是让游客逛天坛的时候感受天人合一的氛围,仿佛自己亲历一场浩大的祭天仪式。
此后的“天坛文化周”再无古乐演奏之盛事,未能一睹深感遗憾。
乐悬:西周起有关磬、钟乐器数量和方位设置的等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