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造句,为何难倒聪明学生——画面写作法(定)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红非常道

一年级女生涵问妈妈:“‘微笑’怎么造句?”

困惑:平时学习不错,怎么这么简单造句不会?

平素喜欢研究儿童心理的妈妈意识到,与孩子对话时用启发式较好。于是,刻意对着孩子微笑,以期引起孩子对“妈妈在向我微笑”这种句子的联想。然而,孩子没反应。

灵机一动,妈妈想到了平时跟女儿说的“右脑宝宝”:“你让右脑宝宝帮帮忙吧!”。

“奥,知道了。”涵低头开始造句。

第二天,涵高兴地告诉妈妈,她造的句子得到了老师表扬。老师在作业评比时说,涵造的句子打动了老师的心。

涵的造句:“柳树的枝条,在春风里摇摆,好像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语文教学中摸爬滚打的我,见到如此美妙的句子也是一阵惊讶:强烈的画面感、丰富的感情、还有三个分句,滿满散文味,这竟然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它诞生前一分钟,作者还被浓浓的“不会”阴影笼罩,无所适从。

如果这个造句在成人指导下写出不足为奇,但涵是在“不会”转而马上自己写的情况下完成,令我这个对思维规律有浓厚兴趣的人,立马有种想一探究竟的冲动。

经过我和涵耐心对话,终于了解了个中原因。

我:“为什么不写‘妈妈在微笑’?”

(不太相信,涵连这样的造句也不会。是否有依赖心理抑或过于紧张?)

涵:“这样不清楚。”

(她居然对成人第一直觉的造句全然看不上!)

我:“怎样的才算清楚?”

(想确切知道,是谁让这个一年级孩子,对语文这种弹性很大的学科有了如此确定的标准?)

涵:“要长。”

(听这意思,老师对造句有过要求……到底有多少要求?)

我:“老师怎么要求造句?”

涵:“要美、要好……”回答慢悠悠。

(看来要求还蛮多。)

我:“哦……老师说,造句要美、要长、要写清楚,是吗?”我给予总结然后确认。

涵:“是的。”

感慨:

怪不得,挺聪明的孩子,面对简单的造句却不会!这么多要求,让自由女神似的写作细胞丧失了舒展活力。

涵现实型性格强,注重规则,对老师要求记得牢,语言表达能力上乘,这才让我从简单的对话中了解了老师要求。如果像很多孩子那样,对老师要求有感觉但又说不清,还真的很难了解聪明孩子不会做简单造句个中原因。

老师出发点很好,希望孩子们写出优美句子,但没有教给有效方法,让孩子闭门造车,而且闭的是心门。这样的造句过程,让孩子力不从心——在孩子探索能力还不够强大时,就将他们扔在原始森林中,命其独自走出而不给其探索路子方法,无疑,迷失的概率会极高。

马斯洛“多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在缺失安全的氛围中,即使是冒险型性格,也会收住探索脚步,更何况像涵这种极端关注老师要求的现实型孩子。

从如此简单的“不会”到突然写出“最好”,其间的距离很大也很小。不调整状态,理性地手把手教,距离实在太远;调整状态,利用潜意识能量,距离却是微乎其微。

上述道理,我不仅烂熟于胸还时时跟学生家长“教导”,但涵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变身”,还是结结实实让我受了一次潜意识地震波强力冲击:

如此强大的潜意识,老师在教学中不去研究是否可惜?学生在学习中不去利用是否可悲?

……

我的宣言:

我不想留下遗憾,也不想让自己可悲,我还要分享我的快乐,所以,我不仅要自己高呼:潜意识,我来了!我还要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追随它神奇的足迹,将潜意识力量研究进行到底。

潜意识,我好想将你迷人的面纱一层层撩起,将你那深邃而又无穷尽的神秘空间不断探索,唤醒沉睡的宝藏并奉献给世人,让天下父母为孩子尽开颜,让天下学子在学海中乐做舟!

注:

文中所说的右脑宝宝写句子,是我们跟低年级孩子用童言童语诠释的一种写作方法。

就是调整写作状态,让呼吸下沉身体放松眼前出现与句子相关的画面,然后再执笔去写。

有些孩子这种写作方法很快就能掌握,只要告诉他,写的时候眼前出现画面,不用跟他讲怎么调整状态调整身体。但有些孩子由于平时左脑右脑有了大量的纠结和矛盾,需要针对性帮他梳理,然后才能掌握。

记得一个六年级男生,典型的理工男思维,二年级做句子排列就能上台当小老师,因为所以讲得门儿清,但就是作文的详写一直不太理想。他很讨厌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一个小小的事物,总是认为三言两句能说清楚的干嘛要写那么多字?这也是很多男孩子讨厌写作文一大原因。

在我们右脑思维培训课上浸泡时间长了,这种偏见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写作的详写突破上还差了口气。

那年暑假的作文课上,他说要写一篇游记,但是他们去的那个地方景色只有云遮雾绕的竹林。这需要抒情的方法才能把文章写长,他恰恰是弱项。由于有了以前快速阅读快速记忆这些右脑开发课程铺垫,我就让他轻轻闭上眼睛,自己调整呼吸,然后眼前出现山上云遮雾绕画面再提笔去写。

结果那一段文字非常的抒情优美,拿回家让他妈妈看了,也觉得从未见过类似文笔出现在他儿子作文本上。

这之前没几天,他妈妈还跟我商量,老师说让她儿子去外面学学作文,问我是不是需要。

我胸有成竹地告诉她,你儿子作文突破快了,不用去外面学。男孩这种思维变化需要时间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我每一次课堂上,我都能看到它的变化,也能预知到它的走向。几天之后,这轻轻的一调就出现了预期结果。

学习有方法,成功有原因。面对孩子学习问题,我们若能沉下心来潜心分析,然后静心等待耐心引领,就能帮助他们打开潜意识之门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