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副作用
一说到读书,有的人要么是不读书,觉得读书没用,要么是觉得开卷有益,读就是了。
读书固然是有很多好处,可以长见识,扩大视野,提升技能,陶冶性情,增加智慧等等,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有副作用。啥?还有副作用?不是开卷有益吗?
就我自己知道的副作用有:
首先,容易自高自大。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很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觉得高人一等。以前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的就是这种优越感。包括《陋室铭》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隐隐有这意思。
不是说读书多总会让人产生骄傲的情绪,而是容易这样,需要我们经常自我反思,有没有读得自己膨胀了。就像《庄子》里河伯说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可以造就人。
其次,人常说那人读书读傻了,人成了两脚书柜,成了移动硬盘。只是一味地读,不思考不消化不应用,像看电视剧一样地读。一味地相信书,死读书,成为别人眼里的书呆子,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提起书本知识,头头是道,面对具体问题,手足无措。就像三国里说的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头脑里的知识没有成为面对问题的助力,反而成为枷锁,让人僵化,或者流于浮夸。
本来与人有益的知识,反而磨损掉了自己的思考力,懒得思考,事事想从书本里找答案。就像小学生一遇见问题,就想看答案。
也有可能遮蔽住人的灵气,读书读的眼神呆滞,行动迟缓,不再有人天然的灵动活泼,虽然多了些礼仪修饰。
还有,读书也可能误事。只听过喝酒误事,没听说读书也会误事,还就有这样的例子。
历史上有个官很爱读书,他在任不管事就看书。下属拿了实权,他准备拿办,结果反而被属下关起来夺了权。结果在监狱里,想看书找那人要,那人也不给。
这就是沉溺于读书,以至于误事了,这和沉迷于别的什么有相同点,像沉迷游戏、沉迷酒色、沉迷书画等等,就像有沉迷书画疏于朝政亡国的皇帝。举例说不要在课堂上读武侠小说,荒废了学业。
再有,就是沉迷皓首穷经一辈子,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逃避该面对的问题,也浪费了美好时光。别人在玩的时候,他在看书;到了婚恋的时候,他在看书;应该工作的时候,他在看书;别人度假旅游的时候,他在看书……
多少青春就这样在书页边上流过。好读书当然是好事,读书也是种享受,但是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对于不怎么看书的人,应该稍微多看点;对于沉迷阅读荒废了其它的人,可能需要放下书,去大自然走走,去和朋友聚聚,去面对问题,去享受生命……
还有,读的多容易累,眼睛累身体乏,弄的身体疲倦羸弱。人生有限,书是读不完的。
如果读不好的书,还会被引向迷失的路。有的可能让人陷在里边萎靡不振,有的书又像给人打了鸡血一样激昂躁动,有的甚至让人有轻生念头等等,所以读书也需要分辨,不是什么书都要读都可以读。
即使是读好书,读的不好也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诗歌可以陶冶人,读不好也会让人显得矫情。
这方面孔子在《经解》中有说到,“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诗经》是好书,读的好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读的不好就显得愚。他认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读的好可以兼顾。所以读好书也要读的好。
不合适的时间,以不合适的方式读书,有时候也会有消极影响。举例说,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读大部头的哲学原著,学生简单理解老庄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导致消极度日。退一步讲,即使是这样,也不是一本书里的所有东西都值得吸收,所谓取精华弃糟粕。
还有可能弄乱脑子,就像一群人对话,围着你,这个对你这么说,那个那么说,另外一个意见又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分辨没有自己的思考梳理,或者说没有自己的整合,就可能会被不同意念拉扯,没有定见。
所以需要反思整理,在看完书后。就像你们开会,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需要有个确定决定。
如果读的杂乱,还会分散精力,如果一段时间内需要很多类别的书,最好是相关的可以相互促进的。比如说你在自考汉语言,还想考招教,而你工作中能用到,而你又喜欢这些,就可以有交集。可能我没表达明白,因为我自己也在摸索。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学英语,而你又喜欢看小说,就可以有交集,看英语小说。再进一步说,如果你还和小朋友打交道,想要了解些儿童文学,就可以三者交集,看英语儿童小说,而不是三个并列进行。这样说可能会清楚点。就是统筹安排读书计划,可以集中精力吧。
可能还有别的,就说到这里吧,总之,书是扶人的,而不是助长骄傲愚昧迷信,蒙住心灵心眼的。是扶助而不是主人,不能被书奴役,使书成为偶像。
套用个广告语,书虽好,但也不要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