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作品集(2017.05.01--2017.06.30)

读书笔记 20

2017-06-18  本文已影响41人  槑槑啊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 的住房建筑以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

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

a.分布区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

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

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b.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是在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

c.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数由一根至三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

d.室内地面、墙面往往采用细泥抹面、烧烤表面,或铺设木材、芦苇等方法隔水防潮。

e.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

f.仰韶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m2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龙山时期的住房建筑

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②建筑技术上的特点:

a.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防潮、清洁、明亮。

b.房基用夯土筑成,墙体用土坯或木骨泥墙。

2.原始社会时期的公共建筑:

(1)祭坛

①分布:

a.浙江余杭县的两座祭坛遗址分别位于瑶山和汇观山,都是用土筑成的长方坛。

b.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三座祭坛则是用石块堆成的方坛和圆坛。

②特点:

这些祭坛都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说明它们可能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的对象应是天地之神或农神。

(2)神庙

①神庙的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有多重空间组合,其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的山丘顶部。

②神庙内的布局庙内 设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度比真人大一二倍。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③神庙内的房屋建筑特点:

a.采用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

b.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3)评价原始社会

公共建筑是原始人类为了表示对神的祗敬之心而创造的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也成了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

③盘龙城遗址

a.规模比郑州商城小得多。

b.城内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上列平行布置的建筑3座。

(2)商朝后期的城址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北2公里小屯村),遗址范围约30km2,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①北区有基址15处,大体作东西向平行布置,基址下无人畜葬坑,推测是王室居住区。

②中区基址作庭院布置,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基础下往往有人畜葬坑,门址下则有持戈、持盾的跪葬侍卫五六人,推测这里是商王朝廷、宗庙部分。

③南区规模较小,作轴线对称布置,殉葬人埋于西侧房基之下,殉葬牲畜埋于东侧,很像是王室的祭祀场所。

3.西周的建筑(公元前1046~前771年)代表性建筑遗址包括:

(1)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①地位及作用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①地位及作用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可能是一座宗庙遗址。

②布局特点:

a.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b.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连接。

c.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d.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e.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f.屋顶已采用瓦。

(2)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遗址散布在5000m2的范围内,建筑密度相当高。遗址留有大量木柱、木板及方木,并有木楼梯残迹,故推测是干阑式建筑。

(3)陕西扶凤召陈遗址瓦的数量较多,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还出土了铺地方砖。

4.春秋时期的建筑(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又称台榭)的出现。

(1)瓦的使用

①瓦的类型 春秋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

②砖的类型出土了36cm×14cm×6cm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高台建筑的出现

①目的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

②特点:a.面积较大。b.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c.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3)代表建筑遗址

代表性建筑遗址是 秦国都城雍城,其布局特点:

①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m,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

②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堂组成的四合院,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志。

③秦公的陵墓分布在雍城南郊内,已经发现了18座主要墓葬,分别布置在用隍壕环绕起来的13个陵园内。

④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1.战国时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前221年)

(1)建筑布局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①齐故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km,东西宽约4km,大城内散布着冶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m,周围也有作坊多处,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

②燕国的下都位于易水之滨,城址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南北约4km,东西约8km,东部城内有大小土台50余处,为宫室与陵墓所在。西部似经扩建而成。

③赵国的都城邯郸工商业区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大城南北约4.5km,东西约3km。宫城内留有高台十余座,应是赵王宫室遗址。

④秦国的宫殿在咸阳市东郊发掘了一座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的高台建筑遗址,台上建筑物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和地窖等形成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战国时的建筑水平。

(2)建筑技术的进步

①铁制工具如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②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③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④棺椁的榫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木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2.秦朝的建筑(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都咸阳的布局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扩大了咸阳的范围。

(1)阿房宫遗址和秦始皇陵目前尚未完成发掘,但其遗址具有空前的规模。

①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km,南北约0.5km,后部残高约8m。

②近年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发现了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的埋坑。

(2)秦始皇东巡“碣石”时所建的行宫遗址

①位置位于辽宁绥中渤海湾西岸的一座小丘上,占地约150亩,南向正对海中的三块礁石。

②布局:

a.前殿面积最大,地势最高,可清晰望见海上礁石及开阔的海域。

b.其余房屋形成大小院落,分布于前殿后侧,依山就势布置。

c.殿区及各建筑的散水、排水管、涵洞等设施较为完备。

(3)长城秦统一全国后,西起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联成3000余km的防御线。秦时所筑长城至今犹存一部分遗址。

3.汉代的建筑(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代建筑的繁荣突出表现在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1)木架建筑的成熟

①后世常见的抬粱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②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

③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④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应用。

(2)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的进步

①西汉墓中大量出现大块空心砖。

②西汉时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③东汉时,纵联拱成为筒拱顶的主流,并已出现了砖穹窿顶。

④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a.石墓,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作规模巨大的墓室以外,还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

b.地面的石建筑主要也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遗物。

4.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220~589年)

(1)该时期内建筑的特点

①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②佛教的影响使得高层佛塔建筑得以出现。

③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④汉代的建筑风格在这时期由质朴转变为成熟、圆淳。

(2)该时期的建筑类型:

①佛寺

a.发展程度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各地佛寺建设兴盛。

b.佛寺布局

第一,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佛,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第二,自北魏开始,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②佛塔

a.性质佛塔具有圣墓性质。

b.特点佛塔传入中国后,和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c.类型

第一,木塔。其中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第二,石塔。第三,砖塔。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第四,单层塔。

③石窟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

a.石窟寺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以后就是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地的石窟相继出现。

b.石窟寺的代表: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c.石窟寺的分类:

第一,塔院型,即以塔为窟的中心,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

第二,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

第三,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这种石窟数量较少。

④园林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a.原因

第一,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第二,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

b.类型

除帝王苑囿外,还有不少官僚贵族的私园。

c.布局

园中开池引水,堆土为山,植林聚石,构筑楼观屋宇,模仿自然山水风景。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1.隋朝的建筑(581~618年)

(1)兴建都城大兴城和洛阳城都被唐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东西二京,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①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②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是隋朝的东都。

(2)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近年在陕西麟游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兴建的一座离宫,占地约2.5km2,主体部分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宫墙环绕,各殿宇由西向东展开布置,建筑物错落布置。

(3)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

(4)代表性建筑——河北赵县安济桥由匠人李春负责建造的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又称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

2.唐代的建筑(618~907年)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承和扩充长安城,使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规模也十分巨大。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①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

②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①到了隋唐,大体量建筑已不再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

②用材制度出现,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①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②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①楼阁式砖塔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符合传统习惯的要求,可供登临远眺较耐久,如西安大雁塔。

②密檐塔平面多作方形,外轮廓柔和,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如西安小雁塔等。

③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3.五代时期的建筑(907~960年)

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建都于广州的南汉还铸造了铁塔。

4.宋代的建筑(960~1279年)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宋朝取消了里坊制度和夜禁,汴京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都有了新的发展。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时,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将作监李诫的《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相当于以“材”为模数的办法,直到清代。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是分不开的。

①宋代大量使用格子门、格子窗。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

②宋代木架部分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

③屋顶部分大量使用琉璃瓦。

④在室内布置上,宋代主要采用木装修。

⑤家具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也相应提高。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①佛塔

a.宋塔的特点是:木塔已较少采用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

b.宋代砖石塔的特点是发展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四川地区则多方形密檐塔。

②桥梁

宋代所建石桥数量很多,有拱式桥,也有梁式样。

(6)园林兴盛。

①北宋都城有许多苑囿和私家园林,北宋末年宋徽宗建造奢华的“艮岳”。

②南宋苟安江南,统治集团在临安、湖州、平江等地,建造了大量园林别墅。

5.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907~1227年)

(1)辽代建筑的特点(907~1125年)

①较多地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

②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这是它的特色。

③佛塔多为砖砌的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不少密檐塔的外观极力仿木建筑,水平较高。

(2)金朝建筑的特点(1115~1234年)

①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②金朝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

(3)西夏建筑的特点(1032~1227年)

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因此建筑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其中尤以元代和清末为甚。

1.元代的建筑(1279~1368年)

(1)都城建筑规模宏大。忽必烈时,在金中都的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

(2)宗教建筑异常兴盛。藏传佛教得到元朝的提倡后,内地也出现了喇嘛教寺院,此后藏传佛塔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

(3)木架建筑趋于简化。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明代的建筑(1368~1644年)

由于金、元时期北方遭到的严重破坏和南宋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稳定,使明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南北不平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为: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①明以后普遍采用砖墙。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砖细”和砖雕加工已很很娴熟。

③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④石灰用煤来烧制,促进了它在砌筑胶泥及墙面粉刷方面的使用。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①质量提高

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

②应用广泛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3)木结构方面,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①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利用特定的地形和环境形成了陵墓肃穆的气氛。

②明代建成的北京天坛极大的烘托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

③北京故宫的极端严肃的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园。当时的园林风格已经明显地趋于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①门窗、槅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

②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其花纹构图仍较清代活泼。

③砖石雕刻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于图案化、程式化。

④建筑色彩因运用了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

3.清代的建筑(1636~1911年)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因袭明代传统,但在下列几方面有所发展:

(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

①清代前期除了利用并扩建明代所遗西苑三海外,从康熙起即大事兴筑,苑囿迭增。

②在清帝的影响下,各地官僚、富商也竞建园林。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①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

②顺治二年开始建造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既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所巨大的佛寺。

③各地藏传佛教建筑的做法大体都采取平顶房与坡顶房相结合的办法,也就是藏族建筑与汉族建筑相结合的形式。

④康熙、乾隆两朝,建造了12座喇嘛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俗称“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①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居住建筑的千变万化。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3)木结构方面,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①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利用特定的地形和环境形成了陵墓肃穆的气氛。

②明代建成的北京天坛极大的烘托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

③北京故宫的极端严肃的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园。当时的园林风格已经明显地趋于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①门窗、槅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

②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其花纹构图仍较清代活泼。

③砖石雕刻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于图案化、程式化。,④建筑色彩因运用了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

3.清代的建筑(1636~1911年)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因袭明代传统,但在下列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①采用水湿压弯法,可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

②采用对接与包镶法,用较小较短的木料制成长大的木柱,供楼阁作通柱之用。

③乾隆年间从国外引进了玻璃,使门窗格子的式样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